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8.37亿元,同比增长33.3%,超贵阳市下达全年目标任务18.3个百分点;
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完成130.51亿元,同比增长18.86%,为全市目标的87.0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500万元口径)累计完成62.9亿元,同比增长24.23%,为全市目标的86.16%;
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2980万美元,同比增长10.6%,为全市目标的102.3%
……
前三季度,贵阳高新区省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外贸进出口两项经济指标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工业投资、新引进到位资金、固定资产投资4项指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3%以上,全区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重重考验,贵阳高新区以“一品一业、百业富贵”为发展愿景,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中高端消费和中高端制造,利用“154‘1+1’”(1张图、5类职能部门、4个工作载体、1企1包保)工作机制,狠抓精准调度,实行“一企一策”,指导企业用好各级暖企政策,多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培育六大新产业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实体经济发展,根本在于产业支撑。
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贵阳高新区全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产业、健康医药产业六大新产业,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优化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航宇科技是一家专门从事先进锻压技术应用研究与工程化应用研究的专业化锻造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面向航空发动机、航天运载火箭、风力发电、舰船、轨道交通、高端工程机械、石油化工领域,提供各种金属合金材料环形锻件、自由锻件。是贵州省首批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也是高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我们生产的航空航天发动机用环形锻件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成功入围工信部公示的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刘朝辉说,企业已成为中国航发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美国通用公司(GE)、美国普惠公司(PW)、英国罗罗公司(RR)、德国MTU航空发动机公司、法国赛峰公司(Safran)、法国斯莱克玛公司等知名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机匣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80%以上。
截至目前,高新区已聚集了黎阳航空、航宇科技、航发精密、林泉电机等多家航空航天领域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一批类似航宇科技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数字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规模工业崭露头角,这些占据时代制高点企业的异军突起,为高新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加砝码、奠定基础。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六大新产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8.39亿元,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13亿元,同比增长14.1%;数字产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71亿元,同比增长62.1%。
下一步,贵阳高新区将持续采取领导干部包保项目(企业)、大项目“直通车”、专班服务、企业精准帮扶等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比亚迪、振华科技、神奇制药等中高端制造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苏宁贵州总部、天天贵州总部等中高端服务项目建设,推动中晟泰科、中航发精铸、顺络迅达、达沃斯等企业扩大产能,切实以“强实体”支撑起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推进产业数字化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如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贵阳高新区的做法是:一边“减体重”,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一边“健体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焕发新生机。
“我们在新厂购置的生产线设备全部拥有大数据及工业互联网接口,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水平。”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部部长彭绍波介绍。今年8月份,雅光电子顺利从高新区金阳园区搬至沙文园区新厂,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雅光电子成立14年以来,从一个只有38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到如今公司总资产增长了60倍,且已稳坐国内整流二极管龙头老大的位置,跨越发展的背后与企业近年来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2017年底,高新区启动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工作。乘着大数据的东风,雅光电子按照转型以主业为轴,往高端化、高技术、高品牌、高品质方向转的原则,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一条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主机汽车二极管智能化生产线,建立了OE(自动化示范生产线)、PDM(研发数据管理平台)、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改造)、CI(数据采集应用平台)与BI(数据分析平台)等智能制造系统。
“生产线所有关键设备均设置了数据采集接口,将生产数据和参数实时记录并传输到云端。接口约每8秒钟采集一次数据,生产线根据数据自动优化生产。”彭绍波说,一旦产品出现问题,马上可从云端调出产品信息,进行分析和改进,实现了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有机融合。新旧动能的转换,也让雅光电子实现了提质增效降成本,一条生产线上的员工由38人减至12人,产品产量提升了58%,优品率提高了33%,经济效益提高了15%。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焕发出无限活力。
“自实施千企改造以来,高新区先后培育了中航发黎阳航空发动机作动筒基于MBD技术的设计制造协同、林泉电机精密微特电机两栖空间等24个智能制造典型试点示范项目。”贵阳高新区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贵阳高新区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4家完成或正在实施智能制造改造提升,另有15家企业已实施千企改造(非大数据运用方面);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3个项目纳入全省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性项目,占全省入选项目(43个项目)的28%;2017年和2018年两次全省项目观摩会中,5个“万企融合”智能制造项目纳入观摩。
服务提挡升级
助力企业发展“加速跑”
“缺少的材料,从网上一目了然,节省了跑腿时间,审批很快就能办好。”“以往开餐馆,要跑4个部门交体检材料,没想到现在只要到一个部门就行了”……在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里,办事群众对高新区的政务服务赞不绝口。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打破依部门设窗旧俗,规划设置“税收服务类、市场准入类、经济社会类、项目建设类和综合服务类”五大类窗口,进厅309项事项中,实现“一窗”分类事项数达309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的事项比例为100%。
同时,以线下“一厅一窗一专班”实体平台和线上全省统一的“贵人服务”——企业定制政务服务交流平合为载体,为企业量身打造个性化、精准化、高效化点单服务。
“从群众视角、企业视角、项目视角出发,全力打造‘审批材料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贵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审批业务处负责人黎薇说道。
贵阳高新区还率先打造了全省首个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先后部署了7台自助服务终端,能为群众提供营业执照自助打印、增值税普通发票代开等服务,打破了现有政务服务时间、空间、渠道限制,让群众享受到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助推高新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挡升级。
以为群众提供最便捷、最高效、最规范的审批服务为目标,贵阳高新区全面推行“三零服务”,服务质量“零超时”、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风险“零容忍”,让群众办事更舒心。
目前,全区正全力探索推进“一趟都不跑、一次就办成”改革,大力实施e键受理、e网通办、e邮快达、e端查询、e程监督“五个e”,努力用三年时间实现企业和群众在高新区办事线上一趟都不跑,线下一次就办成。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易颖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