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1年主要工作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我们将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部署,围绕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三个全方位”工作思路,奋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就业11万人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降低。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更高水平抓好经济运行,集中精力攻项目、扩投资、促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更大力度突破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持之以恒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力招引重大项目,猛攻百亿级、千亿级重特大项目,争取一批战略型、基地型、功能型、税源型项目布局,力争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守好安全、环保准入门槛,提高项目质量。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推动中天绿色精品钢、金光高档生活用纸、恒科新材料三期、日达智造等重特大项目投产,加快招商局豪华邮轮、嘉通能源新型功能性纤维等16个百亿级项目建设,力争通富微电三期、中化现代植保产业园二期等高端制造项目年内开工。省级重大项目数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0家以上。不断拓展投资领域。持续扩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业投资增长6.5%以上。加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力度,推进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新建5G基站6500个,力争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500亿元以上,实施综合交通、园林绿化、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219个。充分激发消费潜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家政、康养、育幼、文旅等新增长点,力争服务业应税销售突破万亿。持续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大力繁荣实体店消费,优化省级试点街区、培育街区功能业态,打造核心商圈,积极培育特色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双向融合。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做优“放心消费、乐享南通”品牌。
(二)大力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互利共生、高效协同、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让来通创新创业者如鱼得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3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新增科技型报会企业5家。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5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金桥十百千工程”,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50亿元。支持重点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创新载体质效提升。以沿江区域为前沿主阵地,启动建设沿江科创带,实施产业创新专项行动,加快形成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和特色产业园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完善南通创新区智慧化生态服务体系,加快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设。精准招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来通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南通产研院等平台运行质效。深化沪通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健全“双创”服务体系,集成优化“江海英才一卡通”功能,落实教育、医疗、安居各项人才保障政策。系统推进人才公寓、青年公寓建设,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人才居住保障体系。办好“江海英才创业周”系列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新增省“双创”人才50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积极培育“蓝领”人才。健全创新支撑保障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效果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边界清晰的容错试错机制、科学适度的风险保障机制。设立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鼓励发展科技金融,满足多层次、多样化融资需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便捷高效的授权、确权和维权服务。
(三)持续做大培强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南通经济做大总量的支点所在、重心所系,要保持定力、持续用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突破“工业四基”薄弱环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单打冠军。落实“产业强链”行动计划,健全“六个一”产业培育机制,推动船舶海工向特种船舶、特种装备、豪华邮轮等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高端纺织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后整理等全链条提档升级,引进风电主机制造、新能源终端设备等补链项目,壮大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提升产业集群优势和本地配套水平。实施企业优强工程,支持产业链垂直整合、上下游联动发展。推动建筑业发展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南通建造”品牌,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加强布局,拓展市场,建筑业总产值突破万亿。积极培育供应链服务等新型业态,办好船舶海工等供应链对接活动,提高区域协作配套能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高标准建设国家大型实时数据中心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制造+优势产业集群”工程,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上云”企业超2万家。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集成电路零部件、信创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南通建设,完善城市电能“一张网”,创建省级车联网先导区,实施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项目48个。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南通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等措施落地,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90%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全面落实降税降费、减租减息等惠企政策。实施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扩大融资租赁、担保、保理等业务规模,新增上市企业5家,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增发资本、持续融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保障企业平等获得要素资源。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开展“南通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大力培育张謇式企业家群体,引导企业家增强家国情怀、坚持实业报国、担当社会责任。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深层次改革激发活力,以更高水平开放抢占先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优化调整。深化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完善市场化招商、企业化运作模式,持续推进全链审批赋权改革。健全国际家纺产业园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规划统筹,推进家纺商贸城核心区综合开发。主城区初中实现一体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坚持“指挥部+工作组+项目部”的运作模式,不断提升城建重点工程组织推进水平。建立片区整体开发和经营性资产挂钩机制,破解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平衡难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科学划分市、区两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双循环”战略,抓住RCEP签署和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的机遇,大力开拓亚洲市场,稳住欧美市场,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申报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健康发展。瞄准世界500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商,推动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提档升级,实际到账外资28亿美元以上。支持本土龙头企业走出去,带动优势产业全球布局。发挥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大力培育进口贸易集散地。全力推动跨江融合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省实施方案和市行动计划,主动对接“1+N”规划体系,推动规划衔接、政策落实、项目落地。推动通沪、张皋、海太过江通道开工,做好苏通二通道前期工作。深化产业创新协同,推动建立产业合作联盟,促进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合作共建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500项以上。推进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苏锡通科技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设跨江合作“区中园”。加强与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协同,深化生态、文旅、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聚力建设通州湾新出海口。发挥通州湾在打造江苏新增长极中的主引擎作用,推动获批南通港总体规划、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加快构建“一核两组团”发展格局。建成通州湾主体港区一期通道、吕四作业区“2+2”码头及进港航道,起步港区开港运营。开工建设主体港区三港池“2+1”码头、小庙洪上延5万吨级航道、三夹沙南航道工程。加快推进通海港区至通州湾港区铁路专用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洋吕铁路。推动与中远海运、江苏港口集团、上港集团等实质性合作。加快打造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推进洋口港LNG能源岛、吕四港粮油及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五)全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加强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市域发展总体布局,提升市区“一主三副、一城三片”功能品质。围绕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加快南通创新区扩容提质,统筹推进科创、金融、企业总部中心规划建设。持续推动濠河风景区景观提升、文旅融合,加快任港湾、五龙汇片区开发建设,推进滨江“城市客厅、国际街区”建设。整合提升南通开发区及苏锡通片区配套功能,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按照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定位,规划建设空港片区。加快西站大道、沪陕互通建设和深南路改造,提升平潮西站片区集聚力、辐射力。加快江海大道东延、通皋大道(通州段)等建设,开展海门组团与主城区快速通道前期研究,推动城市片区间快速通勤,促进市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高标准规划建设空铁枢纽,全力推动南通新机场工程预可研报批,推进北沿江高铁(南通段)建设,加快江海市域快线、机场轨道快线前期研究。深化“四网融合”发展,推动通苏嘉甬铁路开工建设,加快如通苏湖城际、沪通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深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稳步推进1、2号线一期工程。加快构建“三环五射”高速路网,推进宁通扩容、绕城高速、通洋二期工程建设,开展通常、通沪高速前期研究。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围绕打造精致城市,实施一批公园绿地、景观廊道、街景提升、城市亮化工程,持续推进城市道路“白改黑”,创建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以小区管理提升为引领,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支持服务自愿互助的多层住宅居民加装电梯。以“绣花”功夫管理城市,坚持人防技防并举,持续抓好违法建设、停车秩序等专项整治,市区新建公共停车位2000个,建设立体停车楼3座。坚持“房住不炒”,合理调节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给,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动迁安置小区,优化公共配套服务,让动迁进城的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加快壮大城市经济,大力培育楼宇经济,推进都市工业综合体建设,打造适宜年轻人创业生活的活力空间,促进城市人口导入,优化人口结构。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