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 2021年1月5日在淮南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淮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汛情大战大考,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下降0.8%,预计下半年增长8%以上,全年增长4%左右。
一是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努力化险为夷。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在全省率先建立压实“四方责任”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确诊病例27例,全省第五少,仅用42天实现全部治愈出院。43名白衣战士主动援鄂抗疫,2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水,广大干群顶着淮河、淠河、内涝“三线作战”压力,闻“汛”而动、保卫家园,及时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董峰湖3个行洪区,处置险情147处,转移安置群众3.1万人,实现了安全度汛。第一时间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实施“四启动一建设”,改补种农作物40.64万亩,改造水毁农房318户,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这些大战大考充分展现了淮南儿女的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极大增强了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防疫防汛作出贡献的广大干群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是“六稳”“六保”扎实推进。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六稳”“六保”工作方案,争分夺秒推进复工复产,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下半年增速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62.8亿元,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第一时间将中央特殊转移支付资金11.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9.4亿元下达县区和部门,直接惠企利民。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为5.79万户企业节约成本约1.2亿元。减免缓补返税费资金29亿元,惠及企业50.4万户次。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税融通”贷款、续贷过桥资金60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5.9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3.7亿元,实现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亿元、稳岗补助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为企业解决问题4437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各类市场主体3.3万户。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3.4亿元,中车瑞达电机研发和生产、大通唐兴高端装备产业园、毛集先进制造产业园、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等135个项目开工建设,嘉玺新材料、引江济淮淮南段、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213个项目加快推进,济祁高速三觉连接线、中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等64个项目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30.3%,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6.2个百分点。“1+5”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进展。煤电化气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超600亿元,淮南矿区煤层气进入民用时代,化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增长近一倍。在库大数据企业99家,实现产值72亿元。建成5G基站1277个。规上装备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产值超150亿元。陕汽淮南专用车产量达2.6万辆,产值增长72%。以宏泰为主导的钢铁行业累计增加值增长9%。国家级大宗固废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开工6个、建成1个。全市经济在逆行中迅速恢复,显示出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
三是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响。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6亿元,实施扶贫项目587个。现行标准下剩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的个性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石姚湾净水厂及60公里配套管网项目基本建成。坚持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禁捕退捕工作扎实开展,退捕渔民100%转产安置。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92个,整治砖瓦窑厂117个、煤系固废物堆场158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3年省考核第一。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完成成片造林1.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完成市本级隐性债务化解年度任务,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连续三年获省考核优秀等次。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稳步推进。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落实“1+9+N”部署,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
四是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入。扎实推进96项改革任务,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五大领域综合执法等47项改革事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圆满完成。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办法,平均审批时间由2.65个工作日压缩至1.73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审批时间由120个工作日压缩至40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零成本。启用无差别综合服务窗口,推动“一事跑多窗”向“一窗办多事”转变。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上海市闵行区建立友好市区,沪苏浙来淮投资新开工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占全市的38%、42.9%。淮南经开区纳入“标准地”改革试点范围。统筹推进“五外联动”,引进内资62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加快“三重一创”建设,中电科八所宇航光纤互联技术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等3个省工程实验室通过组建验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注册商标4500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进急需紧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名。
五是城乡统筹加快实施。完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稿编制。改造老旧小区58个、惠及居民2万余户。完成7个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新改建城市道路14条。新建公共停车场5处,新增停车泊位3700个。投资27.6亿元实施城市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建成街头游园和“口袋绿地”10个,改造后的市政府大院--洞山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新去处。山南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山南十一中、高新人民医院等17个项目开工,高新产业园二期等30个项目加快建设,双创中心一期、玉兰大道等8个项目建成。全力保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近200亿元。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91个。749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管理全覆盖。建成“四好农村路”685公里。文明创建“八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905个无物业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征迁拆违12.8万平方米,全省首次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6%、7%。高质量实施33项民生工程,十三大类民生支出245亿元。在全省率先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切实加强民生保障的若干意见,发放特困群体价格临时补贴和生活补贴8039.8万元、惠及132.1万人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疫情期间在全国率先开通空中课堂,完成24个幼儿园新改扩建、129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449个校舍改造任务。寿县特岗教师管理入选全国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新建社会足球场地29个,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动态消除村医“空白点”。市传染病医院建成投用,新华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在淮成功召开。统筹煤炭开采与耕地保护,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期)等项目开工,总投资40.28亿元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新开工沉陷区搬迁安置房3156套,搬迁安置群众7763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战果。扎实推进信访工作“四最”试点、“四重”攻坚,我市被授予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工作成效显著。援藏援疆、地震、气象、档案、机关事务管理、邮政快递、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20年,我们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基础、补短板、垒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跨越的五年。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我们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上,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个百亿台阶,由2015年的917.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350亿元,在全省提升1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一期、潘集选煤厂等12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淮南落地生根,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说明的是,“十三五”时期的增长是在弥补煤炭累计产量下降19.8%、大疫大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等减量基础后实现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展现了淮南经济的强大韧性,在全省发展方阵中往前走、上台阶、作贡献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这五年,是我市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果的五年。我们坚持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推动“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1.8:44.8:43.4调整为2020年的10.9:39.8:49.3。在煤电稳定增长前提下,煤电产业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27.5%下降至2020年的24%,“十三五”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的近70%来自非煤电产业。企业效益显著提升,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3.8倍。市场主体取得历史性突破,近三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增加值由412.9亿元提升至621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园区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7.5个百分点。对于淮南来说,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反映了淮南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为我们久久为功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了信心、坚定了决心!
这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创新发生重大变革的五年。我们坚持先试先行,“多规合一”、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闭5对煤矿、退出产能1495万吨/年,稳妥推进淮化集团依法破产工作,共妥善安置职工5.3万人。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集中叠加,商合杭高铁淮南段、济祁高速淮南段、凤台淮河二桥、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等大通道建成通车,合淮产业走廊、空港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平台落地实施。累计开工招商引资项目954个、总投资2807亿元,进出口总额是“十二五”时期的1.2倍。寿县顺利划转并与全市实现融合发展。凤台国家农业科技园、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山河药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淮南,省级大数据战新基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44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前四位。
这五年,是我市城市功能取得重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1%,位居全省前列。山南新区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集聚常住人口22万人。高铁营业里程、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较2015年末增长了3.4倍、1.8倍。整治改造小街小巷1220条,现有公共停车泊位2.5万个,开通农村班线270条。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5.8个百分点、1.14平方米。完成人工造林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8%。累计投入污染防治资金160余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PM2.5平均浓度下降9.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6.7%。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7万套,14.2万群众喜迁新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万户、农村改厕14.1万户。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73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513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120万农村居民用电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
这五年,是我市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三大类民生支出1030.1亿元。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摘帽。教育累计投入312亿元,新改扩建各类学校699所,安理大新校区、交通学校、安医专新桥校区等竣工投用,连续五年在全省教育民生工程项目考评中位居第一方阵。新改扩建卫生项目23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较2015年末增长24.6%,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社会办医规模稳居全省首位。成功举办首届淮河文化论坛,花鼓灯舞蹈、寿州锣鼓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国家奖项,寿县跻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行列,我市成功申创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安徽省文明城市。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较2015年末增长80%。在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连续5年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扩面提标,供养标准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46%、221%、186%。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实现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深化平安淮南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推动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细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608件、政协委员提案1564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0件,制定政府规章5件。持续纠治“四风”,市政府文件、全市性会议大幅减少。“七五”普法圆满收官,跻身全省首批四个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行列。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承诺审批时限分别压缩53%、86%。政务服务地图上线运行,率先在全省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市长热线连续六年获评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先进工作单位。以担当的精神解决了淮矿农民轮换工信访等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房地产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处置,5.3万户购房群众入住办证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坚守节用裕民之道,“三公”经费下降41.6%,审计(调查)单位3183家,促进增收节支27.2亿元。制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市政府党组工作规则等制度文件,建立市政府党组向市委请示报告、市四大班子涉及政府工作重要议定事项分解督办等制度,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淮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支持淮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市辖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不足,稳增长、调结构任重道远。凤台县、大通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毛集实验区、煤化工园区未完成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年度任务。二是思想解放还需加大力度,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实效需要加强。三是疫情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应急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需优化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五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持续提升,少数干部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工作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