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跨越赶超,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以新业绩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2022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外贸出口增长12%;使用外资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上述目标通盘考虑了我市基础支撑、增长态势和发展预期,既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又积极进取、提振信心,兼顾了需要和可能,体现了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部署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奋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拼搏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努力跑出更快速度、争取更好结果。
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
稳增长是当务之急。我们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产业扩能增效、项目提质提速、消费提档升级,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做强产业上持续发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继续实施支持企业技改升级、专用车奖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加快汽车“五化”转型,创新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倾心倾力服务东风,签订实施政企“十四五”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深圳东风专用车项目,确保东风智能装备产业园、东风底盘部件等项目投产。支持东风商用车港口集卡、矿山卡车批量生产。大力推广东风猛士民用版。推进易捷特、东风小康、天道新能源等企业扩能增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产量达到15万辆。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推进湖北一专三期、华阳智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确保大运二期如期投产。支持万润新能源成长为百亿产值企业。提质提效新兴产业。实施“一主三大五新”产业链链长制,逐个产业定规划、定路径、定项目,培育链主、壮大链身、延长链条。加快建设佳海智能制造产业园、迅捷安应急装备产业园、北京凌天智能装备等项目。大力推进北科生物、道药科技、共同生物、华海药业等项目。全力推进中广核风光水一体化储能和黄龙滩、潘口、官山、陡岭子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培优培强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进楼,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支持东风商用车完好率中心、阳光智联货运、汽配人智慧云平台发展。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建设5G基站4000座,提升网络覆盖率。新建充电站30座、充电桩680个。建成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二期。推进商业街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数字农业、数字乡村示范园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城市大脑”。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确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
——在扩大投资上持续发力。紧盯“三个一批”抓项目,大力推进投资倍增计划,确保完成投资1600亿元。精心统筹谋项目。聚焦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一批项目,确保储备重点项目1900个、总投资规模8000亿元、“三库”转化率30%以上。抢抓国家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超预期等机遇,争取专项债券资金35亿元以上。全力以赴推项目。按照“四能四则”要求,坚持“日监测、周调度、月开工、季拉练”,启动十巫高速南段、两郧一级路、玄岳大道武当山段等项目,加快推进西十高铁、武当山机场改扩建、十巫高速北段、十房一级路、316国道武当山段绕城线等项目,确保十淅高速、玄岳大道城区段、十堰垭子至大川一级路等通车。开工建设500千伏汉水变、鄂坪调水等工程。千方百计招项目。紧盯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发挥好“招商大使”作用,开展以商招商、以链招商、以会招商,重点引进头部企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力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项目落地。精心办好全球楚商大会。确保新引进规模项目230个、实际到位资金300亿元以上。
——在促进消费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促进消费扩容升级三年行动,打好促消费“组合拳”。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围绕“快进、慢游、深体验”策划项目,启动方特、富泉山度假区、生态博览园等项目,加快推进汉水九歌、欢乐世界、五龙景区、八仙观养生谷、上津特色小镇等项目,支持丹江口南水北调源头生态文化旅游区、郧阳湖旅游区、郧西五龙河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武当山品牌效应,支持武当山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武当文化民宿。积极引进综合性旅游龙头企业。力争接待游客人数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0亿元。提档升级商贸物流。启动建设万达第二广场、十堰老街。加快佰昌仓储二期、快递物流园、冷链物流加工园建设,积极引进传化物流集团。推进农超对接、直采直销,建好商超农产品专区,支持新合作智慧化项目建设。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深化拓展政企共建产业协作示范县成果。实施“批零住餐”振兴计划,举办优质网货评选。推进电商平台本地化运营,把更多的产值和税收留在当地。支持信息消费、智慧零售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商品更新消费,鼓励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培育一批高品质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
(二)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加快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培育创新主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对入库企业梯队管理、分类指导,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入库省科创“新物种”企业10家以上。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备案,确保评价入库700家以上。加快企业“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技改投资占比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22%以上。
——搭建创新平台。推动十堰高新区“以升促建”,确保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加快公共检验检测项目建设,确保创成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医药学院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离岸双创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万润、大运、帕菲特等企业创建省级产研院,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完成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70亿元以上。
——聚集创新人才。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双创战略团队扶持计划,推行“武当人才卡”“招才大使”制度,培育科技领军人才10名、创新创业团队10个以上。推动本地特色产业与高校精准对接,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化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待遇留才,落实好双限房保障、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政策,确保大学生留(回)堰3万人左右。
——优化创新生态。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系,激活创新要素。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各类创投基金。加大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大力实施“揭榜挂帅”制度,推动项目、政策、资金、人才一体化配置。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增加财政科技专项经费8000万元,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2.2%以上。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强化开放制度供给、内外联动,全面激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活力。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事联办”“一网通办”,推动更多事项省内通办、跨省通办。提升十堰亲清企业服务信息平台功能,优化政策供给,降低营商综合成本,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落实新的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健全“双千”活动机制,助推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确保新增登记市场主体8万家,让创新型企业勇闯天地、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
——更深层次推进重点改革。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物理整合”,加快实现“化学融合”,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做大做强城控、产投和文旅体集团。推进经开区改革,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落实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存量地盘活挂钩制度,完善“亩产论英雄”评价机制,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大做强产业基金、融资担保公司。
——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外贸出口主体培育行动。加快航空口岸建设,积极申建自贸区协同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动“十汉欧”“十欧”货运直达班列常态化运行。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区,积极申报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积极融入“襄十随神”,联合打造汽车产业走廊、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推进丹江口至老河口、竹山洪坪至大九湖旅游公路等项目。更宽领域加强京堰对口协作,深化与北京市在重点产业、生态环保、人才交流等领域合作,积极争取北京市国企到十堰投资,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其他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四)全面加快乡村振兴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积极拓展产业、就业和易迁后扶成果,确保脱贫人口转移就业不低于30万人、公益岗位安置不低于3万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按 A级景区标准建设5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能创尽创。积极对接省内6市帮扶政策措施,争取更多支持。加强新一轮驻村帮扶。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坚决守牢耕地红线,新增高标准农田17.6万亩,确保粮食安全。落实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实现综合产值45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引进中国中药控股、湖南茶业、萧氏茶业等龙头企业,新增亿元企业10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做优“武当山茶”“郧西马头山羊”“房县小花菇”等区域性公用品牌,做响“鑫榄源”油橄榄等特色品牌,确保新增“两品一标”20个以上。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加强种苗繁育科技创新。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广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快完善水电路网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078公里,改造危桥110座。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弘扬新风正气。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和小农户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整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强农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5000人以上。
(五)大力提升城市能级
围绕强功能、聚要素、提能级,强化功能引领,聚焦品质提升,补齐县域短板,推动城区“起高峰”、县域“成高原”。
——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增强经营城市理念。强化风貌管控,注重城区空间“留白”,编制完善城市空间规划、建筑风貌与天际线控制规范,让更多城市风景线还景于民。坚决防止滥砍乱伐、大拆大挖,保护历史风貌、留住城市记忆。大力实施片区综合开发,推进汉江新城核心区、空港经济区、东部新经济产业园等开发,建设城市亮点片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启动紫霄大道跨东风大道高架桥、浙江路延长线、东风高中至发展大道连接线等项目,推进双高路、武当路复线、朝阳南路改线等工程,确保三峡路等建成通车。加快建设京能热电二期。强化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推进“互联网+城管”,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城市更新。扎实开展城市更新消隐患补短板三年行动,加强燃气“查改换加巡”,完成67公里燃气中压管网及6.1万户庭院管网改造升级。持续推动转供水、转供电、转供气改革。加快城市供水“一张网”建设,开工建设新水厂,改造城区98.5公里老旧管网。改造老旧小区181个、3.2万户,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规范物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深入开展“畅行车城”行动,推进6大片区14个堵点及微循环项目。完成柳林路、车城西路综合改造。推进健身绿道、骑行车道、登山步道等生态慢行系统建设,利用城市闲置地、边角地、废弃地“见缝插绿”,让市民“出门见绿,推窗见山”,享有更多的生态获得感。
——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总量增长15%以上。支持丹江口市发展壮大专用车、水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郧阳区发展壮大智能制造、食品药品、绿色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郧西县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绿色板材等产业,房县发展壮大循环经济、纺织服装、酿酒等产业,竹山县发展壮大卫浴、绿松石、茶叶等产业,竹溪县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武当山发展壮大文旅、康养等产业。支持县域工业园区拓园扩容,实施“满园工程”,每个县市区新建1平方公里以上园区,招引一个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若干个10亿元以上项目。整合国有资源,做大县域城投、融资担保等平台。支持创建黄酒、绿松石、卫浴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实扩权赋能强县改革。积极开展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力争县城三年实现大变化。扎实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三年行动,确保建成示范型美丽城镇20%以上。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