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1日 宁波)

2023年01月04日 10:02   来源:芜湖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2月31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宁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航之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经受住新冠疫情、经济下行、超预期因素冲击等多重考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成功获批国家“东数西算”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盛会,落实质量强国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弋江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等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4亿元,增长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乡收入比降至1.79,差距全省最小;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

  (一)产业发展实现更高质量。

  “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全面实施。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9%。奇瑞汽车成为全省首家年产销过百万辆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48%,出口再创纪录,全国每4辆车出口就有1辆奇瑞造。海螺位列世界500强第353位,获中国工业大奖。楚江新材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芜湖零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3%。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规模企业达369家,“电池-电机-电控-芯片-智能驾驶-整车”的全产业链初步构建,比亚迪产业园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过百亿;光伏产业吸引永臻科技、协鑫集成等头部企业落户,光伏玻璃、电池片、胶膜、单晶组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在芜集聚。天马微电子等项目落地,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形成“基板-靶材-元器件-显示模组-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集聚规模企业120余家,华夏云天航空发动机维修等一批项目开工。芜湖数据集群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2200亿元,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中标识度越来越高、吸引力越来越强。迈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五十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56家。新增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神剑新材料和鑫科铜业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锻长补短”行动成效显著。开展“皖美消费”行动,发放消费券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超10亿元。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295家。引导美的、飞科等制造企业扩大线上销售,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11%。新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区占全省四分之一。江北新区、新芜经开区获批省“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三山经开区多式联运、镜湖区平台经济获批省“十四五”首批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建成12个“周末剧场”舞台,芜湖古城、方特旅游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欢乐芜湖提档升级。

  “两强一增”行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建设高标准农田46.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业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数字农业工厂及应用场景110个。建成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15万亩,亩均效益提高30%,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首批70个试点村实现集体收入6285万元,增长1倍以上。巩固“三保障”成果,新识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0个。完成农村改厕1.4万户,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实现。繁昌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湾沚区殷港艺创小镇和航空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南陵县烟墩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双招双引”形势喜人。形成任务有清单、落实成闭环、专员带专班、考核在一线的工作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0个,总投资4257亿元、增长33.6%,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较去年翻一番。建立重点项目“三级调度”“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68个,其中海创正极材料、道氏前驱体、耀石新材料等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取得历史性突破。信义玻璃、美的厨电当年投产、当年新增工业产值70亿元。完善“紫云英人才计划”,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汇集23项支持政策,兑现人才补贴2.7亿元。建设人才驿站10个。举办“紫云英”人才日、人才周活动,创新发放3000万元城市体验券,近万名大学生来芜参访。新引进就业大学生6.6万人、是去年的2倍,高端人才1870人、领军人才154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

  (二)创新发展积蓄更强动能。

  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市重点研发平台达56个,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揭牌。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营运中心、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启动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首批十大创新园开工。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组建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5亿元双创孵化基金等,全面推进创业良种库和“雏鹰”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增长45%。政府性投资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38个、投资额超91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约400亿元。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中部六省首家公募基金兴合基金落户我市。海螺环保、雅葆轩、福赛科技、优升新能源4家企业获批上市。建成海行云全国首个5G+汽车行业定制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登记科技成果增长1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第一。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22家,增长24.8%。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增长66.7%。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上线“三首产品馆”,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3个、首版次软件14个、首批次新材料6项。53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增长10.4%。5项创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5件,连续11年全省第一。海螺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入选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哈特三维3D打印的主火炬点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联合飞机参与保障“神舟十四”成功发射。

  (三)改革开放迈出更快步伐。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新设企业全部实现“一日办结”,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261个地级市第四位。建立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专项债项目,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十五条改革举措,处置土地1.46万亩。推行“亩均论英雄”、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居全省第二、营收居全省第三;“标准地”出让面积占新增工业用地84.6%。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市建投完成战略改组,新增投资45亿元。深化低空空域改革,率先开通省内3条短途运输直达航线。成立城市排水综合管理机构,统筹城市排涝、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多项职能。建立数据资源局统筹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据公司“三位一体”智慧城市管理机制。

  营商环境聚力优化。推出应对疫情稳定七大行业发展政策和稳经济政策36条。顶格减免授权地方的税种,累计办理“退免减降缓”各项税费115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比91.5%。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累计兑现资金23.5亿元,惠及企业20万家。“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做实“1%工作法”,构建“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四位一体”为企服务生态圈,用好“为企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近1.7万个,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2%,居全省第四、排名提升7位;营收利润率6.1%,居全省第三、排名提升4位。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超570亿元,增长52.5%。

  开放平台拓展新领域。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17项,全国首创5项,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区创新案例,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居全省第一。吸引入驻企业主体2250家。全省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落地。全市进出口总额超130亿美元,增长15%。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0%。芜湖港集装箱量突破125万标箱。用好RCEP协定,签发海关原产地证书7934份,为企业减免关税3.3亿元。经开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鸠江区建成全市首个跨境电商9610海关监管中心。

  江北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面推进江北新区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鸠江区政府驻地迁至江北。48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华为云、联云世纪等百亿级项目签约落地,奇瑞超级二工厂、隆基光伏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算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建筑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开工建设,城南过江隧道盾构机“双线并进”,楚江大道东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皖江学院新校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体完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成功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暨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与长三角九城共同发起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钻石飞机等3家企业获G60科创走廊突出贡献奖。合作共建安徽创新中心宁波人才飞地和浙江创新中心芜湖人才飞地。会同10个市(区)共建长三角应急管理城市联盟。新建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四)人民城市展现更新面貌。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打造智慧化的信息系统和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打赢“3·24”“4·17”两场疫情阻击战。组建健康医疗集团,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智慧网格员、社会志愿者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双百攻坚”、“四促”攻坚成效显著,长江路高架、峨山路一期、八里湾大桥等项目完工,G5011芜合高速芜湖至林头段改扩建全线建成通车,徽州路快速化、九华南路快速化等项目开工。芜宣机场客运航线增至34条,航线数量跃居全省第二。建成增花添彩工程及50个“芜小园”口袋公园,新增绿地170万平方米。民生工程请群众“出题打分”,“最不干净”公共场所评选、“小老树”征集、公园座椅捐赠等活动得到市民的广泛参与和点赞。新建续建城市次支道路93条,构建“三网融合”通勤体系。打造5条全域旅游廊道。15个“宜邻中心”项目开工。建成城市阅读空间72个,其中“芜湖书房”40个,“全民共读”参与人次超200万,城市书香味日渐浓厚。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平均浓度降至32.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1.2%。1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宝江豚频频现身。

  (五)民生福祉得到更多改善。

  “10+3”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508个,服务老年人超80万人次。新增托位5457个,基本实现普惠入托费二孩减半、三孩全免。“三心工程”惠及26万学生。主城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余个,创新为群众提供共享停车位1.2万余个。以席地而坐的标准打造最干净城市。推行“放心家政安心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2万人次。新增文明菜市37个。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超过9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18所,增加学位3.2万余个。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0%,完善“双减”配套措施,实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列入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开工建设。组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建健身步道43公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400余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乐趣。省运会金牌数首次“破百”,居全省第三。

  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医保惠民保障功能进一步彰显,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节约费用3.6亿元。全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94元/月,探索将非本市户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入低保。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700多套。改造老旧小区125个、棚户区3300多户。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完成率达99%。

  (六)治理水平取得更大提升。

  上线智慧督查系统,政府工作闭环管理更加有力。建立常态化对标沪苏浙工作机制。智库平台上线参与决策论证,入库专家达700余名。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54件、政协提案256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化解率达95%,全市进京赴省访量同比下降87%、41%,信访工作考评居全省前列。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专项行动,百姓评理说事点达880处。成功化解涉企、涉众、涉教、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南陵县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成使用。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6.3%、21.2%。认真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国防动员、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史志档案、科普、人防、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在于有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在于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向驻芜企事业单位、驻芜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芜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能力不强;产业聚焦不够,单位土地、能耗产出效益较低,供需压力较大,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业态不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向还不明显;铁路客货运输能力与城市定位不相称;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环境污染事件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担当精神不足,部门协同不够,抓工作缺少一插到底真落实的韧性。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

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1日 宁波)

2023-01-04 10:02 来源:芜湖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