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提升人才层级。
坚持把聚人才增人口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推动全市人才扩量提质,强化人气集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机制。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放大“紫云英人才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构建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引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0个、领军人才195名、高端人才1950名、大学生6.5万名以上。
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才计划。深化企业与在芜高校合作,推动优势学科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推行“集合订单班”模式,助力中小企业抱团定制人才。举办高质量冠名班和学徒制班,培养跨学科、实战型人才,打造创业培训、指导、融资、孵化、服务等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养一批科技产业职业经理人。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个,新聘“产业教授”80名。
加快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推进全域孵化区建设,实施孵化载体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80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健全青年创业项目发现、追踪、落地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促进就业认知行动,打造高校学生认知芜湖、热爱芜湖、留在芜湖的完整引才链条。
(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层级。
紧扣“产业+科创”,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设立科创投资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上初创企业的支持,激发龙头企业投资创新团队的动力,转被动孵化为主动孵化。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题”的科研管理机制,实施2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0个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70%以上的项目资金支持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5%。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300家,培育10家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
实施体系化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创新平台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实施技术服务市场培育行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科技大市场,定期发布应用场景,将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将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创新企业。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研究院和一批科技成果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申报10个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
加快十大创新园建设。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专业团队运营,加强配套生态建设,打造孵化新经济、科创产业的高能载体,成为青年人筑巢圆梦的事业平台。建成湾谷科技园、天门方舟产业转化中心一期等5个创新园,开工建设老船厂智慧港、凤鸣研创中心、南站科技园等。
(七)精准供给资源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工具,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为当前发展做好保障,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一湾四极”空间布局。统筹征地拆迁、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四个计划,系统配置资源,推动城市成片集聚开发。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亩均效益评价范围拓展到占地5 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实施工业地价改革,推进全域治理,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1.6万亩。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为优质项目腾出能耗空间。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扩大虚拟电厂应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和长江LNG接收(转运站)项目,促进绿电本地消纳。争取数据中心集群等重点项目能耗单列。力争开工华电二期4号机组、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万千瓦。
强化资金供需平衡。推进财政与金融协调,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实施“双招双引”和政府性投资项目两个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动态组建重大项目金融服务联合体,有效置换在建项目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保障新上项目资金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融资规模410亿元。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厚植谋上市、抓上市、争上市的氛围,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报会5家。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铺新摊子,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推进创优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深做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强化营商环境感知系统运用,力争更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达到全国标杆水平。理解、尊重、成全企业家,完善“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政企沟通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入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恪守契约精神,做到亲而有度守底线、清而有为敢担当。
(八)注重在发展中防风险,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树牢“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意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安全、极端天气等应急预案。实施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开工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二期工程。整合全市公共视频资源,打造全场景城市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妥善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推深做实“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把信访总量降下去,把群众满意度提上来。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强化城市大脑赋能,用“一张底图”整合数据、“一个平台”全景展示。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始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项目,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作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严格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芜湖走在前”。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强化府院、府检联动,持续推进“新官不理旧账”治理。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设廉洁政府,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抓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完善“统计管家”工作机制,坚决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底线。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坚持顶格协调推进,持续深化“一把手在现场”“一把手对话”机制,主动“跨出一步”,强化协同作战,抓实抓细闭环管理。坚持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会和季度工作会议等制度。全面加强学习和调研,善于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防疫等重大关系。
(四)强化政策精准供给。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按照“规划—政策—行动计划—项目清单—指标体系—闭环落实”一体化工作机制,围绕市场主体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鼓励支持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商协会、企业、群众代表参与政府重大规划、重大课题、重大政策等研究,把更多社会意见纳入政府决策体系。
(五)改造优化工作流程。
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通过“小切口”切入、“大场景”运用,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快“11+3”重点领域创新,提升治理协作能力和监管效能,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
(六)改进工作作风。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整治“虚、躲、冷、粗、假”突出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把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所有精力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进一步提升敢于同先进比高下的志气,敢于对顽疾动真格的骨气,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的底气。
各位代表!今天的芜湖正加速成为长三角生机勃勃、活力迸发、势不可挡的重要增长极。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芜湖篇章!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