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工作安排
当前,南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优势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动能升级的转型关键期。我们要保持自信、发奋、齐心的姿态,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不断创造英雄城更大荣光。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紧紧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昌。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略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发展;海关出口值实现促稳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左右、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
2023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深入挖掘投资、消费潜能,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落实用好政策。按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落实落细中央各项政策。精心包装项目,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专项债。坚持“应享尽享”“早享快享”“免申即享”,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纾困帮扶力度,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提振市场信心,千方百计稳住、壮大市场主体,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以上,为南昌发展留足“青山”。
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全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建链强链的旗舰型项目、补链扩链的配套型项目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型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0个,其中“5020”项目12个以上。围绕“双千双万亿”目标,深入开展“项目为先,大干快上”攻坚行动,重点推进650个市重大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250.29亿元,大力实施“一老一小”、医疗和公共卫生等重大项目,实现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见效,让项目支撑起南昌今天的快速增长,转化为南昌明天的强大实力!
激活消费市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扩大传统消费,引导汽车、家电、餐饮、商超百货企业让利促销;发展体验消费,以“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核心商圈为依托,壮大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拓展服务消费,加快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体育消费试点;促进旅游消费,打造“四季”文旅节事活动,推出南昌“一日游”“两日游”精品文旅线路,培育和引进高端旅游酒店、等级旅游民宿;开发新型消费,培育发展电商产业园,壮大网红经济、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时尚消费,推动南昌武商广场、江旅都市方舟等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式营业,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发、首店等新业态,打造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
防范化解风险。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抓好房地产项目涉稳风险化解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加大非法集资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政府性系统资产规范管理,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兜牢基层“三保”18底线。
(二)不遗余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以及县区产业功能区为主阵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4+4+X”产业体系19,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全力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壮大移动智能终端、LED、VR产业规模,培育发展5G、新型显示、物联网等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江铃及福特新品研发生产、江铃控股新车型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中国(南昌)现代医疗器械产业科创城建设,构建“大中药”产业链,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大力发展航空产业,推动商飞(江西)大飞机制造提档升级,加快江西民机试飞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南昌航空科创城。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全面实施《南昌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加快推进4个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高标准启动红谷滩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扎实推进全市10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促进软件研发、硬件制造、内容制作和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先导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工程,推动装备制造、现代针纺、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快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建设,推动智慧金融、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
培育繁荣现代服务业。聚焦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在昌设立子公司、结算中心。加快出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政策措施,以红谷滩金融商务区为依托,争创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升级工程,助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东南部物流园、西部物流园建设,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支持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结合城市“一江两岸”景观提升,加快建设集生态涵养、自然体验、休憩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马咀山生态公园;加快推进梅岭索道规划建设,支持湾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梅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李渡酒业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三)坚定不移提升创新发展动能。聚焦打造区域科创中心,在建设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机制、汇聚创新力量、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往南昌、扎根南昌、圆梦南昌。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国(南昌)科学岛建设。持续推进航空科创城、中医药科创城、VR科创城建设。启动江西省首家复合半导体实验室建设。持续深化与驻昌高校及大院大所合作。通过“重大专项”“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集中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让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扶持发展创新主体。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动年营收3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75%。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以上,独角兽、瞪羚企业突破170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30%左右。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创新人才引育,持续抓好南昌“人才10条”政策兑现,持续引进10万名大学生和技能人才,统筹推进“洪城计划”“洪燕领航”“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南昌人才服务港建设,深化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持续唱响“天下英雄城、聚天下英才”品牌,奋力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集聚中心。
(四)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开放。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激发发展活力,让南昌的发展动力更强劲,发展空间更宽广。
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唱响国企改革“南昌模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力推进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改革,大力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组建南昌供销集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持续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优化升级营商环境。强攻“一号改革工程”,争创国家第二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化“一件事一次办”“受审分离”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照通办”“省内通办”工作。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20升级版。强化“双随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广“企业安静生产日”以及全领域“首违不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对企业无事不扰、难时出手、有呼必应,让南昌成为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高地、创业福地。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标准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门户,加快构建东西南北“四方”连通,水铁公空“四式”联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汇聚的口岸布局,促进大南昌都市圈发展从局部融合向全面融合迈进。高效运营中国(南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专业化平台,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持续高水平举办世界VR产业大会、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等重大活动,打造全省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五)一以贯之推进城市建设。全面实施“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洪州大桥、复兴大桥、隆兴大桥、东二环、南外环东延、西外二环高速、北二环高速、复兴大道西延、赣江南大道南延、昌九高铁、昌景黄高铁、南昌东站、南昌南站(横岗站)、地铁1号线北延和东延、2号线东延、姚湾综合码头、武汉至南昌1000千伏特高压线工程等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昌北机场三期扩建、鄱阳湖旅游公路南昌段、G320境内改道工程、S104塔城至钟陵段公路等项目开工,谋划建设常岳昌、武咸昌和昌厦(福)铁路。加快建设赣江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抚河尾闾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工程等100余个水利高质量发展项目,谋划实施安义县吊钟水库、潦河、锦江综合整治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积极申报南昌—九江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超过42%。扎实开展303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开展通道沿线及铁路沿线环境、窨井盖、围墙围挡、裸土绿化等专项整治,加快补齐公共停车设施短板。持续开展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和老旧雨污管网整治。持续深化“胡子工程”攻坚、打通“断头路”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城市公园、城市休闲空间、城市彩化绿化示范道路建设,开展最美公园、最美绿道、最美休闲空间评选,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让百姓出行更便利、更舒心。
推动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深入开展“城市体检”,推动城市运转、管控和服务更加科学高效。精准开展城市环境治理行动,常态化开展违法建设、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加强乡镇(街办)综合执法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城管执法水平;全面推进环卫保洁市场化,深化“马路本色”行动,唱响“洁净南昌”品牌。持续加强麦园和泉岭垃圾处理处置等末端监管,不断提升垃圾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六)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提升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折不扣完成年度8.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全市粮食播面稳定在517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42亿斤以上,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7万亩以上。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推进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两整治一提升”三年行动为主抓手,围绕“两年大变化”目标,统筹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突出点、线、面融合,实施460公里农村道路“白改黑”项目和34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围绕村庄“一整四化”21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卫生城镇、美丽乡镇创建工作,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动城乡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设施农业以及都市农业等,重点支持各县区培育1-2个农业主导产业,打造10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体系,确保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22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全力推进82个省、市“十四五”重点帮扶村建设,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群众生活改善、乡村全面振兴。
(七)全力以赴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新的“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四尘”“三烟”“三气”精细管控,强化PM2.5、PM10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确保空气质量在中部省会城市持续领先。继续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力度,加强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扎实做好迎接第二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打造林长制升级版,强化“绿盾2023”自然保护地监督,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全面提升鄱阳湖南昌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碍洪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清理整治以及河道岸线整治行动,统筹抓好清淤截污、水体活化、绿化美化等工作,开展赣江、抚河干支流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实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专项行动,稳妥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推动年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支持高耗能企业探索自建或合建新能源自发自用。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建设,创建全国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深入开展“绿色细胞”创建行动,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推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继续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布局,扎实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推进豫章师范学院校园扩建工程和内涵建设。实施健康南昌行动,推动三明医改经验示范地市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地区“两个示范”建设,实施“4+2+2”医疗卫生体系23建设,强化医疗队伍建设。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优化提升万寿宫、绳金塔等历史文化街区,推进第二批“孺子书房”、市图书馆新馆、市博物馆维修改造等文化项目建设,用好南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提升“天下英雄城”的知名度、影响力。打造全国篮球示范城市,适时举办南昌马拉松、南昌赛艇大师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实施社区邻里中心提升行动。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建设。规范公共场所外文标识。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深化智慧平安小区联网应用,持续推进智慧平安医院、智慧平安校园提质扩面。巩固拓展城中村(开放式居民区)围合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创新实施“三包”监管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围绕燃气、危化、消防、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加强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农产品抽检、监测体系建设,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依法依规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南昌。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探索适老化改造,统筹推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住房保障,做好公租房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加快推进市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中心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岁末年初,保障好因疫因灾困难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强化市场保供稳价,确保群众祥和过年、平安过冬。
各位代表!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们积极筹集各类资金,实施100件左右的民生实事,其中,遴选了12件提请人大代表票决候选项目24。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实事,让强省会发展更多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