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 2023年1月3日在漳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进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漳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本届政府全面履职的第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706.58亿元、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同口径)341.03亿元、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250.6亿元、增长16.7%,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出口总额增长17.8%,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1%、9.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辖区)上涨1.6%,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市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抓竞赛、稳增长,经济运行提质提效。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实施“七比一看”竞赛,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氛围更加浓厚。突出抓产业、突破抓工业,推进“千百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加快培育9个千亿级、5个超五百亿产业集群,新增新上“四上”企业1497家、比2021年多69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00家。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建强市县两级项目前期办,增强项目谋划、生成、落地的能力,接续举行季度项目集中签约、开竣工、招商大会等活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沙特两次提及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云霄抽水蓄能等349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401.5亿元;闽粤电力联网工程等274个项目竣工投用,完成投资945.3亿元;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1363个项目新签约,总投资3132亿元;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漳州核电3#和4#机组获国家核准,闽南海上风电基地规划获国家能源局批复;漳州核电1#和2#机组、联盛林浆纸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全年获批建设用地近3万亩;实施“亩均论英雄”,着手改造592家低效企业、4.8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3831.7亩,清理闲置土地7618亩;争取上级资金73.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58.6亿元,57个项目争取国家发改委基础设施投资基金147.4亿元、资金额度居全省第一。加快片区开发,中心城区15个重点片区稳步推进。高新区“三大片区”完成启动区征迁,收储土地7000亩,绿色发展及产业配套设施项目获国开行授信贷款122.3亿元,片仔癀健康美妆园、万洋智造产业园、泓光光刻胶、建筑业总部等35个项目接续落地。稳定市场主体,制定出台助企纾困“30条”等系列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各级稳经济扶持政策,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免、退、缓税收132.98亿元,新注册市场主体增长17.4%,总量超74万户。加快县域发展,长泰区、龙文区和华安县分别入选2022年度福建省城市发展“十优”区、经济发展“十佳”县。
一年来,我们抓防控、战疫情,抗疫斗争有力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坚决打好阻击战歼灭战,严格落实“快准严实细”要求,压实“四方”责任,构建提级指挥、上下融合、扁平高效、集成作战的指挥调度体系,落实“三公(工)一大”融合协同机制;组建64支流调队伍,日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27.2万份;加快构建免疫屏障,全市累计接种疫苗1268.1万人次;抓好27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以及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加强海上疫情防控,成功阻断歼灭18条疫情传播链,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防控政策优化后,把防疫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突出保健康、防重症,重点抓好老年人和基础性疾病群体疫情防控,全力加快医疗救治资源建设、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保障群众就医用药,全市应设尽设发热门诊(诊室)172家,19家方舱医院设8000张床位。疫情防控成果来之不易,我们正携手共渡流行期。在此向日夜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我们抓整治、防风险,安全发展向稳向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呈现“双下降”。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深入开展信访“治重化积”工作,实现信访件化解率“三个百分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组织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刑事案件呈现“一降三升”良好态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花山溪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问题完成“黄牌”摘牌,入选2022年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进耕地违法图斑整治、互花米草除治等工作。着力防范化解重点企业信贷风险,年末全市不良贷款率0.71%,保持在历史低位。全力“保交楼、稳民生”,率先采取“政府主导、国企托管、捆绑运作”模式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有力推进19个房地产风险项目处置。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实施“绿色储粮、科学保粮”三年行动,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8万亩、产量超42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任务。加强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监管,两项工作满意率保持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抓改革、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创先。实施290项营商环境提升改革创新举措,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事项数6万项,推行“房地分离”“安商一体化”“拿地即开工”,政务服务非常满意率保持全省前列,城市信用排名稳定在全国30位左右。率先开展“林业地票”试点,南靖县发放全国首张林业地票、完成全国首单农田碳汇试点项目交易,华安县入选全国2022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成立全市财税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财税常态化联动机制。全面调整优化市属国有企业结构布局,形成“10+3”架构,5家国企获得AA^+以上信用评级。盘活城市资产资源,有效增加收入。大力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举办“人才漳州月”活动,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特派”工作成效保持全省前列。设立芗城、龙文两个新经济产业园。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谋划实施中菲“两国双园”,加快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成功举办金砖国家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出台通关便利化正向激励实施办法,推行“通关一体化两步申报”等创新举措。持续探索漳台融合发展新路,开展100场对台交流活动,全市新批办台资企业项目90个,海峡两岸最大的石化合作项目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投入商业运营。
一年来,我们抓实事、惠民生,群众福祉更多更好。全面完成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民生支出达79.3%。出台稳岗稳工系列政策,城镇新增就业45178人。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发放救助补助资金9.4亿元。开工建设漳州一中古雷分校、漳州三中龙文校区等教育项目,新增幼儿园学位4700个、中小学学位1.1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62.5%。新建19家省级普惠性托育园,新增普惠性托位1370个。推进41个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新增医疗床位500张、卫技人员1021人,市医院总部院区正式开诊,片仔癀名医馆开馆运营。建设10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35个长者食堂,完成21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22个公益性“生命公园”。开展“一月一主题、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持续打响“福”文化品牌。组织203场(次)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第十七届省运会取得金牌数和总分全省第四的历史性佳绩。实施城市建设品质提升“五大工程”,扎实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改造老旧小区227个,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356个、公园绿地94公顷、口袋公园83个,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8018套,新建成10472套。中心城区7800套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立健全。推进819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打造36条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线路;加快发展11个乡村特色产业,推广129个优新品种,培育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个省级示范村,打造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新增11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新建乡镇污水管网219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46.7公里,实现农村水冲式卫生厕所全覆盖,村庄规划编制、现有裸房整治等工作成效居全省前列。
一年来,我们抓作风、促落实,自身建设强化优化。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项工作,持续加强政府系统政治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预计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0%。扎实开展“学谷公、抓落实、促发展”行动,深入开展干部作风“五不”问题专项整治,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分解件272件、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件656件,满意率均为100%。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漳州市政务服务条例》成为“放管服”改革后我省设区市第一部专门规范政务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新时代110警务机制改革创新”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民族宗教、精神文明、档案管理、社会科学、防汛防台、防震减灾、红十字会、退役军人事务、国防动员、外事及援藏援疆援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爱拼敢赢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漳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及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漳中央和省属单位、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以及关心、支持、参与漳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为民造福,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斗争精神。这些重要原则,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严格遵循。
我们也清醒看到,世界变局加快演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疫情还在持续,稳增长压力不小。我市实体经济不强,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人才支撑相对较弱,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足;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有待提升;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短板亟待补齐,生态环境领域治理力度还要加大;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干部担当作为有待强化。对此,我们要直面挑战、正视不足,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解决。
二、全力做好2023年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市辖区)涨幅控制在3%左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大内需、激活动能,全力推动投资消费提升
强化项目引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长中短项目统筹、大中小项目配套、央国企及政民外项目齐抓,努力扩大投资,让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抓好178个省级重点项目和876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推进22个超百亿重特大项目,新开工重点项目200个以上,完成投资2100亿元以上。注重项目策划,充分发挥项目前期办作用,力争新策划储备项目总投资3100亿元以上。强化全过程跟踪,用好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2.0平台,力争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1100个以上、总投资2200亿元以上。做实全要素保障,分类分档给予用地、用能、信贷、排放等要素保障,发挥13支国企产业基金引导作用,用足用好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区域集中。
强化招商引资。坚持领导挂帅、团队出征、市县联动、全员参与,借智发力、全域全力大招商、招大商,力争新签约二、三产项目250个、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注重靶向招商,完善招商图谱和目标企业库,着力招引投资强度大、亩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产业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立足全市“9+5”和县区“3+X”产业,重点招引“油头”“食头”等龙头项目,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创新招商方式,深入开展驻点、产业基金、行业协会、产业园、第三方招商和“定制化厂房+预招商”。建立健全招商激励机制,配强专业招商队伍。
强化消费拉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常态化开展全闽乐购活动,全面刺激和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加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健康餐饮等供给和奖补,鼓励扩大信息、文化、健身、旅游等消费。培育新型消费,组织千企万店联合平台开展线上促消费,发展自助经营、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培育3个以上直播电商基地。实施消费提质增量工程,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品牌连锁经济,推动各县区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主城区引进大型商超、重点商圈布局“城市展示厅”。健全商贸物流体系,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发展公路港、“云仓储”等物流新业态,贯通县乡村三级商业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全面实施“安商一体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强地价房价联动、一手二手联动、预售资金开发贷资金联动,销售商品房620万平方米以上,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着力突出工业、壮大产业,全力推动实体经济提升
加速建设工业强市。坚定不移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新增新上规模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实施产业集群培优扶强专项行动,“一企一策”壮大全市工业50强,推动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开展“手拉手”供需对接;“一链一策”推动8个制造业铸链强链,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专项行动,优化扶持培育政策,力争10家以上企业新认定第五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企业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组织实施200个以上省、市重点技改项目,推动10家以上企业通过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工程,加快食品加工、冶金新材料、建材家居等产业数字化改造;启动“工业大脑”建设,抓好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建设,推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产业先行接入。实施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力争全市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突破20家、省级突破50家。实施社会资金和工业要素融合行动,新建厂房400万平方米。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好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若干措施,强化现代金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在加大信贷投放、服务实体经济中做大做强,力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5%。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加快发展行动方案,着力招引区域贸易总部企业,推动每个县区引进培育2-3家竞争力强的平台企业。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促进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区域农产品集散地市场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专业化服务。
加速做大“四大经济”。向数字要动力,优化布局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提速语堂数字经济产业园、大数据中心等90个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招商局·芯云谷、漳州物联网产业园、甲骨文(漳州)双创基地等重点园区产业集聚度,争创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力争数字经济规模超2800亿元、增长15%。向海洋要空间,深化“海上漳州”建设,整合湾区、港区资源,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开辟海上牧场,发展深海装备养殖,建设水产种苗基地集中区,培育十大优新品种“万亩百亿”产业,建设“蓝色粮仓”,力争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8.8%。向绿色要效益,大力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推动闽南海上风电基地和华安抽水蓄能电站获得核准、漳州核电3#和4#机组以及集中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开工、漳州LNG接收站投产,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向文旅要活力,突出打造以世遗土楼为主题的山区生态游、以国道G228线滨海风景道为串联的海滨度假游、以漳州古城为主体的闽南文化体验游,推动25个“文旅+”项目建设。
(三)着力打造平台、搭建载体,全力推动重点区域提升
高标准建设古雷石化基地。继续举全市之力加快古雷石化基地建设,确保实现工业产值超1千亿元、在建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千亿元、新签约和在谈项目总投资超1千亿元。攻坚突破“油头”,力争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正式开工、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加快建设,打造世界级大炼油、大芳烃、大乙烯石化基地。延伸发展“化尾”,围绕“芳烃-聚酯”“烯烃-塑料”筑链,布局高端聚酯、聚烯烃和电子化学等产业,推动盛桐碳四等项目投产、中沙工程改性材料等项目签约,促进精细化工产业沿链聚合。深化产城融合,加强园区和城市配套,扎实创建国家级东山湾古雷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完善提升石化基地规划,积极争取新的支持政策。
高质量打造重点产业片区。坚持产城融合,推动重点产业片区提质升级。提速发展漳州高新区,突出“三大片区”开发,抓好片仔癀大健康智造园、龙轴高端机械零部件制造基地、荔海科创总部、滨江总部集群、九龙江医院、南湖温泉酒店等项目攻坚,力争新签约项目超50个、总投资超300亿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有新突破,打造漳州新增长点。提质发展台商投资区,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商,统筹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和产业导入,对标厦门建设南部滨江片区,开工建设华昌综合体,改造提升灿坤工业园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振发展漳州开发区,优化升级港口功能,加快“双鱼岛”招商和开发建设,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提效发展常山开发区,优化引侨鼓励政策,大抓侨资项目招商,做大做强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打造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华侨城。统筹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分类型提升规划定位、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集群集聚,着力打造专业化园区。
高起点谋划开辟特色园区。认真落实中菲两国元首会晤倡议,加快中菲“两国双园”建设,科学构建“一园五片区”规划体系,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梳理生成中菲双方投资贸易合作以及基础设施项目库,重点推进国家战略与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基地、诏安港区万吨级深水码头等项目建设。把握国家“双碳”战略机遇,谋划推进龙海“零碳”产业园,围绕冷能梯次利用、热电高效利用、海水循环利用,积极策划引进项目,探索气候投融资等新途径,打造全国“双碳”产业示范区。扶持做大芗城、龙文新经济产业园。
(四)着力挖潜增能、降本增效,全力推动发展质效提升
用数据提质效。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让人民共享数字红利。依托市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平台,整合经济社会各类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进一步健全行业主题数据库,增强整体数据获取、分析、利用能力。搭建准“四上”企业库、储备库、种子库,精准进行企业培育,力促新增新上“四上”企业700家以上。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借助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控强度提质效。树牢“亩均论英雄”理念,实施亩均效益评价行动,倒逼高耗低效企业转型升级,保障优质高效企业发展用地。加快存量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督促未利用土地加快开发,推动“向天空要空间”,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力争处置低效用地1万亩以上。严格各区域用地亩均投入产出标准,提升项目投资、企业产出的“含金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完善“标准地”出让制度,建立出让用地开工建设跟踪制度,探索实行混合用地供给等配置方式,实施工业企业不动产权属分割转让。
抓产出提质效。坚持“投入与产出挂钩、收益与贡献捆绑”,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性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严格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扎实做好生财、聚财、管财、理财、用财五篇文章,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综合水平。实施建筑业产值税收匹配度提升行动,强化建安税源培育和管理,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力促建筑业产值超千亿元、税收行业占比8.5%以上。强化经营城市资源理念,建立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统筹管理中心城区安置房,充分发挥资产效能、资源效益。
优环境提质效。持续深化“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健全领导包挂、结对服务和企业问题交办等机制,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设立“漳州企业家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壮大。优化全流程审批,积极推行“拿地即开工”、探索“竣工即投产”,全面缩短项目审批和验收时间。推行全链条全领域信用监管,编制不罚、轻罚、少罚、免予行政强制“四张清单”,让市场主体感到温暖、增强信心。
(五)着力做优中心、做强县域,全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
做优中心城区。主动融入厦漳泉都市圈建设,围绕“一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分批推进15个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实施“片区收储和综合开发”模式,重点加快芗城西湖片区、龙文建元片区、龙海榜山片区、长泰溪东片区开发,构建功能复合式新型都市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芗城上墩和通北片区、龙文朝阳(上美湖)片区连片改造,改造262个老旧小区、31.9万户居民户内燃气设施,拓展“完整社区”建设,让新区有人气、老城更宜居。拓展对外大通道,力促漳汕高铁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中心城区互联互通工程和高速联络线、出口连接线工程,力促中心城区快联快通、快速上下高速。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升级排水防涝设施,新改建污水、雨水、供水管道各60公里以上,推动主城区生态水系优化提升。启动“山水连城”步道和风雨廊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一批口袋公园、郊野公园、立体绿化,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聚力打造“城市大脑”,推进“5G+光网”双千兆城市建设,启动漳州智慧城管平台二期项目,搭建“1+N”城市运营和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推动县城扩容。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做好县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修编,引导人口、产业和设施集约高效布局,集中力量做强城关和副中心镇。实施县城建设提质升级行动,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抓好宜居建设、绿色人文、交通通达、安全韧性、智慧管理“五大工程”,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县城短板弱项。
壮大县域经济。正视县域经济薄弱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县域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开展晋位比拼活动,在全国范围对标先进,卯足干劲再出发,奋起直追争晋位,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十佳”县。发挥各地特色,大力发展“3+X”产业,加快壮大实体经济。漳浦重点发展食品医药、家居建材、清洁能源、绿色纸业等产业,协同古雷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云霄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诏安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婴童文化创意、海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精密机械制造等产业;东山重点发展建材家居、食品加工、新能源、文旅康养等产业;平和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生态木业、食品加工、文旅康养、机械制造等产业;南靖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食品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土楼文旅等产业;华安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具家居、文旅、特色农业等产业。推动各县培育百亿产业链条,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六)着力全面振兴、全员组织,全力推动乡村品质提升
突出“十镇百村”示范引领。启动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三年行动,重点抓好13个重点乡镇和120个重点村建设,实施500个以上重点项目,带动“百镇千村”全面振兴,形成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接续打造“串点连线成片”线路,实施300个以上项目,推动乡村向“村村美”拓展、“全域兴”延伸。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裸房整治、绿化美化、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挖掘、改造、提升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推动“五个美丽”全面铺开。持续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民族乡村发展。
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升级。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大力实施退果还耕、退塘还田和撂荒地复耕,建立12个百亩以上规模示范片,推广12项稳粮增收关键技术模式,加快推进漳州粮食产业园建设,力争粮食播种面积92.83万亩、总产量超42万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1122”工程,建设60个以上农业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集散中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发展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苗木、果林、中草药种植与山地养殖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创建省级以上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
推动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深入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年”专项行动,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动镇(乡)村组建乡贤促进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村(居)法律顾问、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情理法结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注重乡村善治,积极推广“积分制管理”,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滋养文明乡风。
(七)着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全力推动创新驱动提升
强化科技创新引擎。漳州高质量发展的出路在创新,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牢抓实。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培育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广覆盖行动,力争全市R&D经费增长18%以上。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贯通起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力争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超360家、规模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10%。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漳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教育,要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广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体教深度融合、智商情商逆商同步培养。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建设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培育百所“老百姓家门口优质初中学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县(区)一中振兴工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加快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古雷校区、城市职业学院高新校区建设,支持闽南师范大学拓展扩容、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创本”。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加快40个重点教育项目建设,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0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2100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漳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要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深入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着力破解高级人才引进建档难、名校长名教师返聘难等堵点问题,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编制和高级职称周转池,大力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双创之星”“首席科技官”“青年人才优秀创业项目”等培育选拔,持续拓展新农人“双百双万”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建立健全“校长库”“医院院长库”,组建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工作室。加快建设漳州人才酒店公寓,营造近悦远来的引才留才环境。
(八)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推动漳台融合提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托省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完善隐性壁垒破除协调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突出主业主责,强化资本运作,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聚力培育1家中国500强后备企业。深化市政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基金,保障城建重点领域资金需求。改革市、区两级公共设施管理机制,厘清权责边界,试行“清单管理+兜底管理”模式。支持漳浦县、华安县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全面推开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开展林业碳汇试点,促进林业地票、林票规模做大、质量做优,推动林票、地票、碳票“三票”融合。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落实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行动计划,力促中菲“两国双园”建设总体方案获批,全面争取外资外贸试点政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建立健全侨情数据库,激活侨务资源。积极推动纳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范围。推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区)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出口产品集中展示展销区,力促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早日投用。培育外贸新业态,做大市场采购、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业态。研究支持稳外贸发展政策,鼓励企业组团“出海”抢订单。
推进漳台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坚持以通促融,实施新一轮漳台产业合作计划,推进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精致农业等重点产业深度融合,争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惠促融,积极推进“台湾小镇”和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漳实习就业创业,不断增强台胞台商获得感,打造两岸“家乡化”服务引领区。坚持以情促融,加大对台交流基地建设力度,加强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等交流互动,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漳州活动、农博会·花博会、海峡(漳州)茶会、海峡两岸(漳州)青年交流周等品牌活动,构建两岸基层融合发展先行区。
(九)着力绿色发展、系统治理,全力推动生态效益提升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生态漳州、富美漳州。深化运用EOD模式,推动产业园区、“高能耗”行业绿色化升级,实施开发区循环化改造,降低园区单位能耗水平。落实排污权交易,探索实施碳排放权、用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和准确率。
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如期交账销号。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强化PM_2.5、二氧化氮和臭氧协同治理,抓好工地扬尘等重点领域整治,切实提升空气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碧水工程,排查整治各类污染,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农村“千吨万人”水源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深入实施碧海工程,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海漂垃圾常态化清理力度。深入实施净土工程,落实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
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九龙江、鹿溪、南溪等重要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抓好东山八尺门海域、长泰吴田山、九龙江口和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等生态修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严控“两高”产业布局,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一体化。深化国土绿化美化、森林质量提升等行动,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加快九龙江南引工程、漳浦朝阳水库、平和官峰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地面库。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巩固提升漳州绿色生态优势。
(十)着力保障民生、增进福祉,全力推动美好生活提升
多渠道促增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全市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信息库,搭建线上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建设,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突出提低、扩中、调高“三轮驱动”,实施重点群体增收计划,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多维度优保障。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进一步强化医疗资源储备、分级分类救治、就医用药保障,继续加快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确保顺利渡过流行期。紧盯教育医疗等民生所需、一老一小等民生所急、品质生活等民生所好,实施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应保尽保,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增加“托位”,争创第二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主城区新增0-3岁普惠性托位2000个。有效拓展“床位”,实施32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力促市中医院新院区、市第二中医院新院区、第四医院扩建项目开工,推动市医院总部院区全面开诊,加快名医馆建设,激励名医入漳,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龙文、东山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开展“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推进省医养结合综合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扩大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覆盖面,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优化配置“餐位”,合理选点布局城市餐厅,推动新建小区同步配套建设,新增10个以上城市餐厅。建设一批“园位”,新开工200个公益性“生命公园”。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化,深入实施“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举办“闽南文化节”、闽南(漳州)革命历史展览,规划建设开漳圣王文化园,改造提升县区博物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博物馆,推动市图书馆新馆和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开馆;实施文化振兴行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擦亮漳州海洋文化名片;以迎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评年为契机,推进各领域文明创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体育惠民,抓好一批智慧体育公园、游泳健身场地建设,组织开展不少于150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住房惠民,建设6578套棚改安置房、1400套以上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多元化强治理。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动公安机关“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实战化职能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集中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加强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构筑“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同时,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军民融合、双拥优抚、征兵等工作,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工青妇和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档案等工作,认真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做好援藏援疆援宁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三、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政府
目标在前,重任在肩。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履职尽责,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设学习型政府。注重理论武装,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业务学习,大力发扬专业精神,以“懂行”的人干“内行”的事。坚持学思用贯通,围绕国家之令、漳州之能、发展之需、民生之求,切实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情况“了然于胸”支撑履职“精准入微”。
建设服务型政府。始终把群众的诉求作为政府的工作追求,真心关怀安危冷暖,真情解决“急难愁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建立健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制度机制。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推行“一线办公”,细化“两单一表”,完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过程督办、评估问效的抓落实责任体系和闭环管理链条。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升级,让群众少跑腿、企业好办事。坚持雷厉风行、埋头苦干,把眼光放在做好当下、着眼长远上,把重心放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
建设法治型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化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和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扎实做好《漳州市海域养殖生态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起草工作,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实践,加强政府协商,广泛听取民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监督,主动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加强审计、财会、统计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建设创新型政府。坚持既依法依规又不墨守陈规,做到超常规又不违规。大力推动政府治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政府创新引领带动全社会创新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善于摸清底数、找准症结,推行异常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穿透力和实效性,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步、手中有招。以部门为单位,制定汇总政府系统“工作创新清单”,树牢数据意识、做细统计分析、用足科技手段,提升政府运行效率、治理效能。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建设廉洁型政府。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干部作风“五不”问题,科学精准靶向整治。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踔厉奋发向前进,勇毅前行谱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