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6日丹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丹东市人民政府市长 郝建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丹东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面对诸多前所未有、前所未遇的困难挑战,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面对突如其来、复杂多变的抵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果断出击,坚决做到“三个坚持”。我们知重负重、知责尽责,坚守国门、看住家门,做到疫情零外溢。我们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拼抢争实、克难奋进,出台助企纾困政策,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复苏,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与上年基本持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1.8%,全市经济呈现回稳向上发展态势。
(一)坚持工业强市,加速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扩能提级。实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谋划“老原新”项目217个,加快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原字号”由短拉长、“新字号”由小做大,加速制造业赶超、轻工业振兴。盛世北瓷封装外壳、五龙金矿选矿厂技改等33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改造重点企业20户,打造省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160个,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突出专班推动、现场办公,深入实施“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纳入项目库的107个项目全部开工,实物工作量占工业固投50%。新增“小升规”“规升巨”企业30户、国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户,“老原新”产业链韧性日益增强。
科技创新赋能强劲。紧紧围绕提高“三率”,出台“鸭绿江英才计划”2.0版,制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18条政策,设立1亿元规模创新产业投资基金,6个项目获中央引导资金支持,12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一体化发展。发挥科技平台“放大器”作用,育成中心鸭绿江未来实验室、东北亚科创交易中心、蒲公英孵化器建成投入使用,仪器仪表中试基地晋升省级基地,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新增省级产学研联盟22家、专业技术创新中心6家,东港市获批省创新型县(市)。突出人才引领,全链条完善人才“引育留用”,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17个项目团队列入省“带土移植”项目库,新增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5000人,评选表彰“丹东工匠”、优秀专家等各类人才56人,“软环境”转化为科技创新“硬支撑”。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4.5亿元;研发投入5.4亿元,创历年新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25户,增长率达到47.1%。科技引领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誉为“丹东现象”。
园区发展提速增效。树牢“抓园区就是抓工业”理念,实施园区经济总量三年倍增计划,推动园区集群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建设江湾智慧工业园、海洋生物科技园、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园、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前阳精细化工产业园获得省级认定,夯实丹东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丹东位居榜首。全市园区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9亿元,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9个,增长31%;园区工业固投占全市68%,实现正增长。
(二)坚持项目为王,扩大有效投资
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创新领导包扶推进项目机制,成立7个行业专班,全要素保障、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服务项目,97个省重大工程项目和339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开复工。孔雀表业机械机芯智能研发、五一八高端船舶曲轴、市污水处理厂(二期)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达产,宝鑫炭素石墨电极、易斯特中子发生器、红牛功能性饮料、青山湖智慧渔业、哈曼音响扩建等69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对丹东发展牵动性强的本桓宽高速、沿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破土动工。吃透政策、精准谋划,包装储备项目1298个;争取上级资金186亿元,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逆势破局。克服疫情冲击,内引外联、广泛沟通,实施“一把手”招商、点对点招商、小分队招商,强化京津冀、长三角、辽洽会集中招商,全市开展招商活动238次,市级领导带队招商21次。突出科技主题招商,在全省首创异地“科技创新城市挑战赛”,签约落地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捷焓新材料、富田精工智能工厂、MEMS芯片检测封装生产线、半导体全自动化生产线等科技项目21个,科技招商成为招商引资、创新转型的“全新赛道”。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13个,到位资金增长10.2%。
(三)坚持内外联动,激发市场活力
消费市场稳步复苏。以文旅融合扩内需,发放文化旅游惠民卡2.8万张,实现辽宁沿海六市景区门票互惠共享;做足“抗美援朝出征地”文章,完成抗馆志愿军空军专题馆建设和无敌坑道改造;天桥沟成为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5A级景区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青山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以电商直播挖潜力,鼓励本土电商企业和有电商属性的商贸流通企业直播带货,实现销售额11亿元;加速布局农村电商生态圈,建成三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个、镇村级服务站点270个。以主题促销增动力,投入2800万元政府引导资金,投放消费券23万张,覆盖600余家商超、餐饮企业,拉动消费7亿元。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丹东港口岸扩大开放获批,新增对外开放岸线6.8万米、泊位22个。铁路货运口岸恢复通关,丹东港20万吨矿石泊位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启动互市贸易数字化平台建设,丹东港互贸区完成基础设施及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基础工作,大东沟互贸区具备通关运营能力。外贸逆势上扬,9家外贸企业建立国际营销体系项目13个,跨境电商企业超过200家,满药基地晋升省级外贸转型基地,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27%,居全省首位。
(四)坚持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重点领域改革强力推进。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36项目标任务,理顺市属国企集团管理体制,组建国投公司、农业集团。完成市县两级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省内第三个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振安区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妥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提前完成清收挽损任务,丹东银行完成“打样行”任务,达到“好银行”标准。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完成省委营商环境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37个问题整改到位。全力建设服务政府、诚信政府、数字政府。搭建“政企直通车”,配备项目管家、公共管家1051名,对接服务企业14.3万户次;加强12345平台建设,热线平台接通率、诉求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居全省前列;新建便民政务服务驿站419个。清偿政府欠款1.3亿元;容缺办理非即办类事项1723项;解决152个小区5.2万户群众“办证难”问题。启动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信息共建共享;“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到99.6%,130项高频便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125项“掌上办”事项上线“辽事通”,实现服务“一网通办”、诉求“一键响应”。“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破解。只为办成想办法,不为不办找理由。实行专班推进、容缺办理、合力攻坚,木都广场改造、新区大桥口岸建设、新区大剧院改建、佰宏小区“回迁难”、丹东剧院平房区改造、春雨路贯通等历史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超额完成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完成率居全省首位。争取省“木改钢”专项资金2.6亿元,完成年度“船证不符”渔船整治任务,整治渔船932艘、拆解683艘,9项监管措施在全省推广,渔业生产实现“零事故、零死亡”。
(五)坚持农业优先,加快乡村振兴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新建高标准农田29.4万亩,完成黑土地保护工程66万亩;实施东港灌区改造等水利项目102个,改善灌区面积54.6万亩;建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千亩核心示范区和万亩辐射带动区30个;粮食总产量11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24项,完成杂色蛤土著苗种本地化生产技术攻关,丹东农科院玉米种质资源库被确定为省级资源库。“菜篮子”量足质优,新增设施农业1.2万亩,生猪存栏55万头,水产品产量68万吨;“东港草莓”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品牌价值突破300亿元;凤城市获评“中国柞蚕之乡”;十字街镇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椅圈镇入选全国首批百个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东北林产品交易分中心启动建设,天桥沟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示范基地。
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东港国家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通过国审,县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2项,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5%;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50公里,东港市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开展全域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生活垃圾处置中转站27个,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76个,宽甸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衔接项目339个,带动1.2万脱贫人口就业,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全覆盖,凤城市获评省巩固脱贫成果优秀县。
(六)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更加优质。全面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节点任务。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气、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一;“一口一策”整治入海、入河排污口1500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无劣Ⅴ类水体;修复森林生态2519公顷,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治理恢复闭坑矿山1906亩,创建15座绿色矿山,启动128座智慧矿山建设,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以城市更新行动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改造老旧小区89个、惠及居民4万余户,元宝区永安花园小区旧改示范项目全省评比第一。改造供水、供热、燃气管网292公里,更换智能燃气表3万块,建成市燃气监管平台。实施城市供水改扩建工程,解决北部山区9000户居民“吃水难”问题。稳步改善东部城区供热质量,强力推进华孚热电外迁工程,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运行。完成45条城市街路改造建设,打通万达金街、银街“卡脖路”。改造市民公园和英雄广场,新建5公里沿江彩色步道,滨江路风景线更加靓丽。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强化就业服务,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建成,率先在全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宽甸镇府前社区成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城镇每万人拥有18.5名社区工作者,达到省标准。强化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发放救助金4亿元,“两项补贴”提标惠及4.5万名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考核居全省第一;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国家统筹、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险保函制度在全省推广,农民工欠薪案件办结率全省第一;医保风险调剂金全面取消,建成镇村医保服务站点70个,率先在全省打造“10分钟医保服务圈”和实现常见病门诊慢特病就医地直接结算。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建成省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个、城区老年食堂10处,全域智慧养老云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公共事业更加完善。发展优质教育,纵深推进“双减”,提升课后及假期托管服务质量;公办幼儿园普惠率89.9%,新增学位765个;丹东一中新校区、十七中学综合楼、新区六纬路小学分校主体完工。完善医疗服务,完成市中心医院综合楼和第六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响应和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防控救治能力明显提升;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超过90%。提质文体惠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丹东段)全线开工,市民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启动建设,5个镇、村入选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深化全民健身工程,丹东腾跃足球队成功冲甲。
(七)坚持底线思维,维护安全稳定
安全生产稳中向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围绕国家“15条硬措施”出台83条具体举措,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0%、85.7%。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社会大局和谐安宁。圆满完成冬奥会、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持续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刑事、治安案件分别下降21%、55%,“万人发案比”保持全省低位。倾心倾力推进“万件化访行动”,化解率达到95.9%,信访总量下降74%。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我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我们在应对风险挑战中砥砺斗志、久久为功,实现了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我们在为民服务中锤炼作风、提升本领,如期完成向全市人民承诺的10件重点民生实事。我们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和保密工作责任,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264件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建议和181件全国、省、市政协提案按期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统筹全面审计与专项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我们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工作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项目”。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异常艰辛、殊为不易,是我们扎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丹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丹东振兴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没有全面完成,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1.5%,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还不够强,新兴产业比重不高;财政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还需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还未彻底打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一些单位学习氛围不浓,干部学习主动性不强,应对复杂问题和风险挑战的本领能力欠缺,勇于担当作为方面还有差距。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强化问题导向,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更好地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对今年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落实全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各项部署要求,全面提振发展信心,有效释放经济活力,全力推动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个有力支撑”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履行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着力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
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消费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加快促进消费复苏。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发放1000万元消费券,激活传统消费,挖掘万达—安东老街、新安步行街等商圈消费潜能,打造“山珍、海味、江鲜”特色美食品牌,开展美食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培育节庆假日消费热点。拓展共享、定制、体验式和“智慧+”等消费新模式,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电商直播基地达到14个。升级农村消费,实施汽车、家装、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行动,支持县域龙头商贸流通企业转型,东港市、宽甸县通过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整体验收。融合文旅消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提升红色旅游特色线路和鸭绿江精品旅游线路影响力,天桥沟成功创建5A级景区,推进凤凰山、抗馆创建5A级景区,推动乡村体验、休闲民宿、温泉康养等旅游业态发展,把游客“流量”变为消费“增量”,旅游总收入增长15%,持之以恒将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加快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至上,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常态化调度、一体化推进。抓好谋划包装,提升把上级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的能力,围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科学谋划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600个,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实现水润辽宁、绿满辽宁、数字辽宁、乐购辽宁、畅联辽宁、健康辽宁、城市更新、科技创新引领等重大工程涉及丹东的144个项目开工、82个项目竣工。抓好要素保障,争取上级资金155亿元,最大限度利用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项目建设,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丹东的能力水平。
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坚持科技招商引领,围绕“12+30”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上下游优质项目,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围绕优势产业、互市贸易等靶向招商、精准招商。加强与广东产融、华为集团及在外辽宁商会、产业协会合作,开展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加强与央企总部高位对接合作,壮大丹东国企国资。加强与日韩、港澳台合作,拓宽外资招商渠道。完善招商工作激励考评机制,突出项目开工、形成投资、纳规入库等成果运用,提高招商精准度和成功率。全年内外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二)聚力科技创新,赋能工业发展
提升创新引领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持续放大“丹东现象”效应。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坚定不移创建国家高新区,实施育成中心提升工程,加快辽宁仪器仪表重点实验室、半导体设备中试基地、汽车增压器中试基地、新亚智能制造中试孵化产业园建设,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平台5个、市级平台10个。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新建市级以上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各10个。开展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高新技术企业15户、雏鹰瞪羚企业10户。大力实施“鸭绿江英才计划”和“万名学子留丹来丹”专项行动,扩大“带土移植”成果,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个,新增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4700人,构建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的良好生态。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开展“百企百亿技改提升行动”,滚动实施技改项目100个,带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0亿元。以智能化为“老字号”赋能,完成江湾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改造智能化生产线10条,新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规上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覆盖率达到15%。以链条化为“原字号”增效,拉长原材料产业链,打造硼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硼新材料生产基地;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种业、渔业、畜禽、果蔬、优质粮油五大原料基地,打造粮食综合产业园。以数字化为“新字号”提质,发挥产业数字化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数据资源优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20户重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典型应用场景50个,新建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建设航天云网(丹东)平台。培育“小升规”“规升巨”企业24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户,筛选、培育、壮大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总量,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工业振兴,以工业振兴带动丹东振兴。
提升园区支撑力。优化园区布局,大力推进“五项工程”,打造“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空间布局优化、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加速集聚”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启动前阳精细化工产业园电力专供、污水处理、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港海洋经济园、凤城科技成果转化园、宽甸光伏石英砂产业园、合作区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园、丹东临港产业园、振兴军民融合园、高新区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园等专业化园区建设,持续培育百亿级、50亿级产业集群5个。新建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75%,推动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把园区打造成工业强市主阵地。
(三)聚力三农发展,提速乡村振兴
提高农业供给水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好扩面、挖潜和政策激励等增粮组合拳,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1万亩;推进种业振兴,完成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20个,实现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树立大食物观,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3万亩;加强生猪生产调节,生猪出栏不低于55万头。做精特色农业,支持培育优质种苗,提升“三莓”产业竞争力,扩大“辽丹黑猪”市场份额;探索发展深海养殖,加快培育壮大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浅海滩涂贝类养殖、港湾立体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三大特色海水养殖基地面积达到90万亩。积极创建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和“三品一标”基地,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增长8%。加快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提升丹东农业品牌影响力。
着力联农带农富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五小产业”发展,壮大衔接项目资产,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现脱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监测全覆盖。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步伐,统筹改善农村路、水、电、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条件,改造农村饮水工程116项,治理河道114公里,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70公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严管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品质和农民居住品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80个,推动村庄“一时美”变“持久美”、“局部美”变“全域美”。
(四)聚力以港兴市,打造开放新前沿
统筹港产城融合发展。抢抓丹东港口岸扩大开放新机遇,找准丹东港在辽宁港口群中定位,积极承接吉林向南开放战略,重点围绕大东港区扩大开放,建立完善联检系统,升级改造大东港区矿石、散杂货、通用泊位6个,推进货主码头项目,全面提升港口综合开放能力,加快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推动丹东口岸综合货运枢纽等4个客货枢纽项目建设,新区大桥口岸查验设施通过验收,放大港口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抓好临港产业升级,加快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大东沟互贸区通关运营,丹东港互贸区通过验收,国门湾互贸区转型发展,重点培育国门湾科技五金城、东北亚边贸城等互市贸易商品二级交易市场,备案合作社及落地加工企业突破100家;启动临港物流园区起步区建设,打造粮食、建材、冷链等产业园,培育一批临港产业集群。抓好港城建设,提升改造东港旧城区治理等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三湾水库东港输水管网、环城燃气管网、东港体育场、智慧交通等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布局,促进港城能级跃升。
推动外贸加快发展。强化外贸企业、外贸供应链企业、跨境电商平台协同发展,扩大出口信贷保险覆盖面,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引导外贸企业用好RCEP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水产品等优势行业品牌企业建设海外仓,推广“基地+跨境电商”模式,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办好东北亚互市贸易博览会。全年新增外贸企业50户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加强区域合作共建。深度融入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和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积极承办辽宁沿海经济带论坛,促进沿海六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深化物流、旅游、精细化工、海洋经济、城乡建设等领域合作,实施108个沿海经济带项目,有效拓展区域通办事项范围。深化与扬州对口合作,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农业、装备制造等互补性强的产业有效对接,加快跨区域物流业发展,共建人力资源供需交流合作平台。扎实做好对口援疆各项工作。
(五)聚力改革攻坚,提升营商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抓好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公交集团改革,加快组建粮食集团、产业投资基金和融资担保公司,推动城建文旅集团、交通集团、农业集团、水务集团等国企做大做强;合并重组国投、城投两大平台公司,集中统一监管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盘活低效运转的存量资源,推动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持续破解群众关心关注的历史遗留问题,实现木都广场改扩建项目主体封顶;加快近海捕捞木质渔船减船转产,更新改造400艘,整体提升渔船抗风险能力,全面完成“木改钢”任务。
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高线下“一窗综办”、线上“一网通办”水平,建立进驻事项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审批信息和监管信息同步共享。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标准化、供给规范化,新增“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0项、便民政务服务驿站500个,推广集成式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让企业和群众享有随时在线、集成便利的政务服务。配强12345热线平台力量,架好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
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开展“助企纾困”专项行动,出台支持企业上市政策,设立政府担保基金,让纾困惠企政策更具针对性、穿透力和获得感,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六)聚力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持续优化环境质量。全力抓好中央及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5%。强化水源地风险源动态管理,推进城市水源地上移工程,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快黄海(丹东段)综合治理,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污染地块监管,推动地下水水质持续向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加速实施绿满辽宁、水润辽宁丹东项目,建成绿色矿山10座,落实海洋生态保护,建好辽东地区“绿肺”“水塔”,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凤城、宽甸绿色经济区建设,探索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价,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形成特色农产品、中药材和林业经济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鸭绿江”“凤城蓝莓”地理标志品牌;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打造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2个。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动19.5万亩国储林项目获批,争取宽甸169万亩碳汇林纳入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建设林业碳汇示范基地5个。支持东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凤城庙沟及宽甸爱河抽水蓄能电站、振安绿碳循环产业园等投资20亿元以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七)聚力改善民生,增强群众幸福感
强化民生保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10件重点民生实事。强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现异地就医“免申即享”。农民工欠薪投诉举报案件保持动态清零。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养老服务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制度,专人专班专项谋划包装推进养老项目6个;提高高龄津贴标准,新增家庭养老床位500张,为2000名低保老年人提供线上关爱服务。
坚持就业优先。落实援企稳岗拓岗政策,突出重要节点就业服务,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智慧化人力资源市场投入使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回访率和服务率均达到100%。推广凤城市、元宝区充分就业社区“一县一区”试点经验,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牢牢守住不出现规模性失业风险底线。
办好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双减”成效,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0%以上。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统筹丹东一中、十九中学、实验小学搬迁扩容,新区六纬路小学分校和实验中学建成投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抓好民办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
发展卫生事业。系统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完成市中心医院综合楼、第六人民医院建设,启动市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繁荣文体事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讲好丹东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推进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宽甸六堡展览馆、叆阳城遗址展示工程。加快市图书馆、体育馆、群众艺术馆改造和档案馆建设。实施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和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全面做好省运会参赛准备工作。
提升城市品位。完成《丹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全力争取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市。改造老旧小区33个,打造完整社区2个;改造江城大街等24条城市街路,加快黄海北厂等路网建设;改造供排水管网70公里、老旧燃气管网20公里,免费安装智能燃气表10万块,完善市政地下管网设施GIS系统。继续实施城市北部山区供水扩能改建,彻底解决现有1万户居民限时供水问题。严抓供热质量提升,完善华孚热电新热源,推进金山热电(二期)前期工作。新建口袋公园15个,完善国门湾体育公园功能配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一脑两中心”建成投用,有效提升城市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八)聚力风险防控,保持边境稳定
防范化解风险。做足财政“开源、节流、挖潜、盘活”文章,兜牢“三保”底线;健全完善政府债务“借用还”和隐性债务“防化管”体系,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依法加强金融监管,持续推进城商行改革,做好丹东银行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好银行”成果;推动农信机构完成第二批次吸收合并,做好地方法人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压实保交楼、防烂尾、稳预期责任,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平稳健康发展。
守住安全底线。深入落实国家“15条硬措施”,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提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抢险救援、应急处置和综合保障能力,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渔船渔港渔业综合整治。加大药品储备供应力度,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筑牢稳定防线。健全完善“五位一体”强边固防体制,加大重点区域、敏感海域巡查管控。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打严惩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提升国防安全能力,支持国防动员、边海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积极争创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重复信访治理,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丹东。
各位代表,我们正行进在丹东振兴发展新的赶考之路上,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们将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把全部身心投入、融入到丹东发展各项事业中去,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始终做到忠诚施政。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吃透上级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坚持为民情怀,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尽全力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做到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推进科学立法,规范文明执法,推动“八五”普法工作落地见效。依法接受市人大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始终做到高效理政。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有效破除视野局限、摆脱路径依赖、克服惯性思维,自觉运用系统观念、改革思维和创新方法,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重大风险,增进民生福祉。坚决向不作为、慢作为问题亮剑。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各项工作闭环管理、全面落实,争取更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营造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始终做到廉洁从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勤俭节约,带头“过紧日子”,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树牢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征程开启新未来,新未来践行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在新时代东北、辽宁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丹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