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预付式消费如何化解"信任危机"?四川多地试点建立监管平台

2023年05月22日 10:0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消费者提前向商家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后再享受服务,这种预付式消费眼下十分流行。但是,预付式消费也存在缴费容易退款难、一些不良商家“跑路”等问题。近年来,各地预付式消费维权事件频发,在大众视野中,这种消费方式已然出现了“信任危机”。

  对此,四川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又有哪些尝试的方向?预付式消费要如何化解“信任危机”?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案例

  “闭店”“暂停营业”

  多家培训机构人去楼空

  最近,知名机器人编程教育机构四川贝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贝尔教育)因遭遇高强度资金压力,四川数十家门店一夜关门。而在此前,该机构以“折扣”“新课程”“买教具”等为由,让家长缴纳费用,金额从一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前脚刚缴费,后脚商家发布一则通告后消失不见,不少家长慌了神。记者了解到,针对此事,成都多个区县目前已成立工作专班协调处置。

  同样,近期成都一家托育机构突然“闭店”谢客,机构虽然还保留有玩具、书本、桌椅等,但有家长反映,在该机构闭店前一个月左右,还让家长缴费一万多元,闭店后既不安排后续课程问题,也不退费。

  幸运的是,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该机构同意按照协商的方案退款。

  除开教育培训,美容美发、体育健身等行业,甚至包括婚纱租赁,消费者交钱后都会遇到“跑路”“闭店”“暂停营业”……

  “先付钱,再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往往会用大幅的优惠力度吸引消费者。有家长表示,集中买课优惠力度的确不小,但是确实不敢一口气充值几万元,“需要、动心,但不敢买”。

  声音

  与事后维权相比

  事前防范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为什么预付式消费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治理难点在哪?对此,记者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

  他分析,预付式消费之所以成为投诉热点,主要原因在于:预付式消费涉及领域较广,涵盖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涉及的大都是民生领域;预付式消费往往涉及的资金量大,动辄成千上万、上百万;绝大多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合同、发票等有效证据协议;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属于信息弱势一方,对商家的实际背景、经营能力、营业情况等信息了解较少;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约束力较弱,预付式消费侵权成本低。

  “由于提供预付式消费的商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占比较大,与事后维权相比,事前防范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汤继强表示,对于预付式消费的监管首先是对商家资质的监管,应通过资质审核或设置准入门槛等方式,筛选出信誉好、资质佳、风险小的商家推行这种消费模式。其次,对预付资金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等平台对资金进行监管,提高预付资金的透明度,防止卷款跑路的现象出现。

  “除此之外,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也是十分必要的。”汤继强说。

  尝试

  多方共同参与

  让消费处于全流程监管中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副秘书长肖勇表示,近年来,四川消委在破解预付式消费难点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他介绍,在宜宾,川渝地区首个预付卡消费服务平台已经建立。平台由政府主管部门、资金存管银行、平台承建方及运营方等多方共同参与,以预付式消费业务和数据的全流程监管为核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预付消费”事前资质审查,发卡报备、事中全过程记录并可信存证、事后维权的监管闭环。同时,平台引入银行实现资金存管,有效防范预付费用的损失风险。

  “这一切,都以我们熟悉的‘码’来呈现。”肖勇说,平台有一整套的赋码机制,根据商户在监管平台上完成的等级设置不同的颜色,消费者可直观地了解商家预付式消费的经营情况,这样一来,就真正实现了“信用监管”,有助于形成消费透明、公开、安全的预付式消费环境。

  此外,在德阳,相关的探索也在积极展开。德阳市消委与多部门联合,在绵竹试点“预付式监管”平台。平台统筹15个部门,重点监管26个行业。肖勇透露,预计年底,该平台入驻商户可达300家。

  建议

  发挥大数据优势

  对商家信息进行多方面审核

  “宜宾、德阳等地的探索,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经营有积极的意义。”汤继强表示。

  “摆脱预付式消费的信任危机的重点,在于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没有后顾之忧。除了传统的事前预警防范、事中监管服务、事后联动处置的全链条监管和服务外,四川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还可以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将政府有关部门、市场管理、商家和消费者统筹起来。”汤继强说,例如,在审核商家资质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审核工商、税务、司法等多部门的相关信息;在对预付资金监管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等管理资金流向,及时发现异常等。

  记者 苟春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预付式消费如何化解"信任危机"?四川多地试点建立监管平台

2023-05-22 10:0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消费者提前向商家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后再享受服务,这种预付式消费眼下十分流行。但是,预付式消费也存在缴费容易退款难、一些不良商家“跑路”等问题。近年来,各地预付式消费维权事件频发,在大众视野中,这种消费方式已然出现了“信任危机”。

  对此,四川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又有哪些尝试的方向?预付式消费要如何化解“信任危机”?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案例

  “闭店”“暂停营业”

  多家培训机构人去楼空

  最近,知名机器人编程教育机构四川贝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贝尔教育)因遭遇高强度资金压力,四川数十家门店一夜关门。而在此前,该机构以“折扣”“新课程”“买教具”等为由,让家长缴纳费用,金额从一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前脚刚缴费,后脚商家发布一则通告后消失不见,不少家长慌了神。记者了解到,针对此事,成都多个区县目前已成立工作专班协调处置。

  同样,近期成都一家托育机构突然“闭店”谢客,机构虽然还保留有玩具、书本、桌椅等,但有家长反映,在该机构闭店前一个月左右,还让家长缴费一万多元,闭店后既不安排后续课程问题,也不退费。

  幸运的是,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该机构同意按照协商的方案退款。

  除开教育培训,美容美发、体育健身等行业,甚至包括婚纱租赁,消费者交钱后都会遇到“跑路”“闭店”“暂停营业”……

  “先付钱,再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往往会用大幅的优惠力度吸引消费者。有家长表示,集中买课优惠力度的确不小,但是确实不敢一口气充值几万元,“需要、动心,但不敢买”。

  声音

  与事后维权相比

  事前防范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为什么预付式消费成为消费者投诉热点、治理难点在哪?对此,记者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

  他分析,预付式消费之所以成为投诉热点,主要原因在于:预付式消费涉及领域较广,涵盖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涉及的大都是民生领域;预付式消费往往涉及的资金量大,动辄成千上万、上百万;绝大多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合同、发票等有效证据协议;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属于信息弱势一方,对商家的实际背景、经营能力、营业情况等信息了解较少;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约束力较弱,预付式消费侵权成本低。

  “由于提供预付式消费的商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占比较大,与事后维权相比,事前防范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汤继强表示,对于预付式消费的监管首先是对商家资质的监管,应通过资质审核或设置准入门槛等方式,筛选出信誉好、资质佳、风险小的商家推行这种消费模式。其次,对预付资金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等平台对资金进行监管,提高预付资金的透明度,防止卷款跑路的现象出现。

  “除此之外,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也是十分必要的。”汤继强说。

  尝试

  多方共同参与

  让消费处于全流程监管中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副秘书长肖勇表示,近年来,四川消委在破解预付式消费难点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他介绍,在宜宾,川渝地区首个预付卡消费服务平台已经建立。平台由政府主管部门、资金存管银行、平台承建方及运营方等多方共同参与,以预付式消费业务和数据的全流程监管为核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预付消费”事前资质审查,发卡报备、事中全过程记录并可信存证、事后维权的监管闭环。同时,平台引入银行实现资金存管,有效防范预付费用的损失风险。

  “这一切,都以我们熟悉的‘码’来呈现。”肖勇说,平台有一整套的赋码机制,根据商户在监管平台上完成的等级设置不同的颜色,消费者可直观地了解商家预付式消费的经营情况,这样一来,就真正实现了“信用监管”,有助于形成消费透明、公开、安全的预付式消费环境。

  此外,在德阳,相关的探索也在积极展开。德阳市消委与多部门联合,在绵竹试点“预付式监管”平台。平台统筹15个部门,重点监管26个行业。肖勇透露,预计年底,该平台入驻商户可达300家。

  建议

  发挥大数据优势

  对商家信息进行多方面审核

  “宜宾、德阳等地的探索,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经营有积极的意义。”汤继强表示。

  “摆脱预付式消费的信任危机的重点,在于让商家和消费者都没有后顾之忧。除了传统的事前预警防范、事中监管服务、事后联动处置的全链条监管和服务外,四川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还可以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将政府有关部门、市场管理、商家和消费者统筹起来。”汤继强说,例如,在审核商家资质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审核工商、税务、司法等多部门的相关信息;在对预付资金监管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等管理资金流向,及时发现异常等。

  记者 苟春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