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优化布局升级改造 河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有了"路线图"

2023年11月30日 09: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讯(记者 郝东伟)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标志。从11月13日召开的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暨农业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截至目前,全省农业招商引资额达到1847亿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从省级平台管理的重点项目看,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数量占比达到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设施畜牧、冷链仓储等项目数量多、投资大、带动性强。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河北现代设施农业如何走在前?据了解,河北省按照“一年开好局、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要求,以优化设施农业布局、升级改造老旧设施、适度扩大规模、推进先进设施示范带动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设施农业稳产保供能力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提升我省农业主导产业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迫切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打造环京津高水平“菜篮子”生产基地,核心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主要路径是新建和改造提升蔬菜种植设施,发展现代设施棚室,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推进盐碱地改造利用,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和设施渔业养殖场是重要方式。

  设施种植大头是蔬菜,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河北将重点在饶阳、乐亭等21个设施面积超5万亩的县和高邑、馆陶等设施相对集中的县,整县推进老旧低效设施改造,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标准温室,推动设施结构向大型化、宜机化、智能化转型。在环京津、环雄安、环省会以及唐山、邯郸等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全年生产、立体种植、智能调控的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打造一批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在沧州、张家口、衡水、唐山等市,挖掘盐碱地资源,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探索盐碱地设施种植园区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发挥平原、山区、坝上气候差异的优势,布局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设施育苗中心,巩固和提升河北种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畜禽养殖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河北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机械化率达43%,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总体上,生猪、家禽、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肉牛肉羊养殖还相对粗放,规模养殖率不高。

  如何做强现代设施畜牧业?河北省将聚焦畜禽产品优质安全生产,以持续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为目标,提高规模养殖比例,推广不同区域、不同畜种的设施养殖标准和技术模式,加快畜牧设施养殖向高效集约型升级。

  在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方面,河北省将推进传统养殖水域设施提档升级,以唐山、秦皇岛、沧州、石家庄等市为重点,推进传统设施渔业养殖标准化工厂化生态化改造,研发应用池塘养殖多功能智能化设备。在唐山、沧州等宜渔盐碱地区域,推广盐碱池塘多品种生态高效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设施农业全链条、多业态、系统化转型升级。

  “作为鲜活农产品生产大省和产粮大省,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刻不容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将在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主产区,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配套高效预冷、智能冷藏、稳定贮藏设施设备,实现生鲜农产品错峰销售,降低产后损耗。在县域重要流通节点,依托龙头企业、物流公司等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物流园,分类分级建设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冷链配送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园区冷链物流中心,融合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生鲜电商等渠道网络,打造区位优势突出、服务功能衔接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统筹现有粮食烘干设施和实际需求缺口,建设一批粮食烘干中心和烘干点,形成以烘干中心为支撑、烘干点为补充的粮食产后减损绿色烘干体系。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优化布局升级改造 河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有了"路线图"

2023-11-30 09: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讯(记者 郝东伟)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标志。从11月13日召开的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暨农业重点项目现场观摩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截至目前,全省农业招商引资额达到1847亿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从省级平台管理的重点项目看,现代设施农业项目数量占比达到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设施畜牧、冷链仓储等项目数量多、投资大、带动性强。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河北现代设施农业如何走在前?据了解,河北省按照“一年开好局、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要求,以优化设施农业布局、升级改造老旧设施、适度扩大规模、推进先进设施示范带动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设施农业稳产保供能力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提升我省农业主导产业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迫切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打造环京津高水平“菜篮子”生产基地,核心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主要路径是新建和改造提升蔬菜种植设施,发展现代设施棚室,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推进盐碱地改造利用,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和设施渔业养殖场是重要方式。

  设施种植大头是蔬菜,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河北将重点在饶阳、乐亭等21个设施面积超5万亩的县和高邑、馆陶等设施相对集中的县,整县推进老旧低效设施改造,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标准温室,推动设施结构向大型化、宜机化、智能化转型。在环京津、环雄安、环省会以及唐山、邯郸等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一批全年生产、立体种植、智能调控的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打造一批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在沧州、张家口、衡水、唐山等市,挖掘盐碱地资源,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探索盐碱地设施种植园区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发挥平原、山区、坝上气候差异的优势,布局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设施育苗中心,巩固和提升河北种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畜禽养殖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河北省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机械化率达43%,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3%。总体上,生猪、家禽、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肉牛肉羊养殖还相对粗放,规模养殖率不高。

  如何做强现代设施畜牧业?河北省将聚焦畜禽产品优质安全生产,以持续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为目标,提高规模养殖比例,推广不同区域、不同畜种的设施养殖标准和技术模式,加快畜牧设施养殖向高效集约型升级。

  在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方面,河北省将推进传统养殖水域设施提档升级,以唐山、秦皇岛、沧州、石家庄等市为重点,推进传统设施渔业养殖标准化工厂化生态化改造,研发应用池塘养殖多功能智能化设备。在唐山、沧州等宜渔盐碱地区域,推广盐碱池塘多品种生态高效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关键环节,才能实现设施农业全链条、多业态、系统化转型升级。

  “作为鲜活农产品生产大省和产粮大省,建设以仓储保鲜和烘干为主的现代物流设施刻不容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省将在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主产区,建设一批具备保鲜、预冷等功能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配套高效预冷、智能冷藏、稳定贮藏设施设备,实现生鲜农产品错峰销售,降低产后损耗。在县域重要流通节点,依托龙头企业、物流公司等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工物流园,分类分级建设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冷链配送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园区冷链物流中心,融合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生鲜电商等渠道网络,打造区位优势突出、服务功能衔接的产地冷链物流体系。统筹现有粮食烘干设施和实际需求缺口,建设一批粮食烘干中心和烘干点,形成以烘干中心为支撑、烘干点为补充的粮食产后减损绿色烘干体系。

(责任编辑:杨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