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4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淮南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从全国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淮同城化、皖北“两个加快”等重大战略,为我们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从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我市正处在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转型关键期,借势蓄能、大有可为的发展窗口期,区位交通、历史人文、产业基础、丰富资源、科教人才、发展空间等优势条件更加彰显,特别是全市上下思想更加统一、意志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饱满,人心思进、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奋发进取、扎实苦干,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一定会更加宽广,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的愿望一定能加速实现!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七个强市”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南篇章。
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议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粮食产量、碳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集中力量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高效落实政策措施,着力巩固经济持续向上向好发展态势。增强研究政策、抢抓政策机遇的能力,统筹抓好扩投资、稳煤电、促消费、活市场,提升县区发展支撑力,奋力实现经济稳中向好、争先进位。
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紧盯向上争取,坚持市区统筹、全域联动,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抓好项目储备和申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大盘子。紧盯项目建设,聚焦开工纳统率、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率,深化周调度和“五比”考评,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开工330个、续建371个、竣工110个以上。紧盯招商引资,落实“驻点招商+专班推进+投资淮南月月签+周调度”机制,新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570亿元以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0个以上,力争50亿元、百亿元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更好发挥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专班作用,制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指引、工业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工作导则,推广运用桩基先行施工、联合竣工验收等举措,实现项目签约即设计、拿地即开工、开工快纳统、竣工快投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增长10%以上,建筑业产值增长14%以上。
促进煤电产业稳定发展。聚焦打造新型市企命运共同体,强化与煤电企业月度会商、协同联动,不断提升煤电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支持煤电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做精做优煤电一体化,开工洛河电厂四期,加快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等项目建设,实施煤电技改项目10个,推进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力争煤炭行业、电力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发挥煤电产业联盟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协作共赢发展。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编制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业体系。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30家以上。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进“吃、购、游、娱、住”多业态融合,培育特色商业街区5个、高品质消费新场景18个。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加大高品质住宅供给,构建“保障+市场”房地产业新模式。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以上,销售面积实现有效增长。提振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会展经济,策划举办汽车、服装、家居家饰、美食特产等各类展销活动。大力发展文化消费、节庆消费,扩大体育消费。释放县乡消费潜能,实施县城商业街建设提升行动,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本地产品进机关、进高校、进企业、进矿区活动,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能对接、协作配套等“携手行动”,推动“淮材”相遇、“淮品”共享。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举措,新增民营企业1万户,民营经济占比大幅提升。坚持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闭环办理企业诉求。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一企一策”解决停产半停产企业问题。精准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政策资金“一键送达”。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强化投贷担联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5%以上。完善企业家培训交流平台,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开展“二次创业”。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2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30家。
切实增强县区发展活力。坚持“一县(区)一策”,完善县区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落实季度“赛马”考评和现场办公部署,解决好制约县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支持寿县、凤台县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经济增速进入全省县域前列;支持田家庵区担当首区责任、展现主城作为;支持潘集区做优城区、做强园区;支持其他市辖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推动各县区在全省全面争先进位。扎实抓好“五经普”工作,以高质量普查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更加突出制造强市建设,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大突破。高质量办好第三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实施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25%以上。持续实施制造业发展4个三年倍增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聚焦七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构建“龙头+集群”产业生态。坚持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强化“整零”对接,新引进项目50个、新开工30个、竣工投产25个,加快德力新能源专用车、圣龙汽车零部件、雅虎汽车座椅、明然三合一电驱、航天锂电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支持企业研发引领性、前瞻性产品,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新引进项目10个、新开工15个、竣工投产10个,加快中环低碳新能源三四期、国晟异质结二期、益恒异质结高效电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新引进项目30个、新开工15个、竣工投产24个,加快推进中安二期、博普纳米新材料等项目。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引进项目35个、新开工30个、竣工投产20个,加快伊戈尔电气生产基地、比太电池设备制造、航天九院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个。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引进项目60个、新开工25个、竣工投产15个,加快八公山绿色食品产业园、毛集绿色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引进项目25个、新开工20个、竣工投产15个,加快抖音火山引擎、芯视佳微显示器制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新引进项目16个、新开工12个、竣工投产11个,加快推进国药三期、精准医学技术转化等项目,支持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紧盯新风口、抢占新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强与省新兴产业专班对接,争取更多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淮南。打好金融、基金、担保支持制造业发展“组合拳”,建立“白名单”制度,制造业贷款增长20%以上,新增上市企业2家、首发上市在审企业1家。
实施绿电赋能制造业行动。坚持逐绿前行、向新而生,加快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大力构建新能源应用生态,加快零碳产业园建设,着力推动绿电就地消纳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新增新能源规模300万千瓦以上。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和光储融合示范项目,新增储能规模50万千瓦以上。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新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提纯试点示范,布局建设加氢站,在“制、储、加、用”一体化发展上实现突破。
开展制造业数字化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完成200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培育10个以上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1家。建成开通5G基站1200个,高标准打造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创建千兆城市。依托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深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拓展城市大脑、工业大脑应用场景。大力发展通信通讯、软件互联网等产业,加快淮南软件产业园建设,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7家、省级大数据产业园1家,大数据产业产值增长13%。
推动开发区扩量提质增效。进一步明晰开发区产业定位,制定“一区一策”发展方案和考核办法,引导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招商,主导产业集聚度提升5个百分点。抓好标准化厂房招商,标准化厂房高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出台开发区公共配套建设导则,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8000亩、低效工业用地2000亩、闲置厂房2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投资、亩均税收均增长15%。加快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淮南高新区、新桥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淮南经开区、安成经开区、凤台经开区、毛集经开区优化布局,支持田家庵区、谢家集区申报省级经开区,支持潘集经开区创建省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