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 王太晖)

2024-02-26 15:13 来源:襄阳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雅静)

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0日 王太晖)

2024年02月26日 15:13   来源:襄阳日报   

  ——2024年1月10日在襄阳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王太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克难奋进、勇毅前行,经济运行走出了“开局平稳、承压下探、恢复回稳、提升向好”的非常历程,一批事关襄阳长远发展的标志性、基础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荣获各类国家级荣誉、试点、示范170余项,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汽车主导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性成果。东风纳米年产1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整车量产、我市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历史性突破,东风股份新能源车产量达到3.3万辆、同比增长54.7%,东风日产3万辆高端SUV“探陆”、中力5万辆新能源叉车项目整车下线,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项目1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中化学万华新能源产业园、赣锋新能源电池等8个百亿级重大项目落户襄阳,集聚企业60余家,新的千亿级产业正加快形成。

  ——交通枢纽优势加快转化。襄荆高铁襄阳段加快建设,襄阳航空口岸即将临时开放,襄阳港货物吞吐量突破百万吨、同比增长6倍,新集枢纽具备千吨级船舶通航条件,唐白河双沟航运枢纽建设全面启动,汉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重塑,我市获评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市营业性货运量达到3.5亿吨、同比增长23%,游客接待量接近1亿人次,交通枢纽功能的发挥与文旅热度、经济活跃度形成良性互促。

  ——千年古城焕发现代魅力。东津城市新中心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建设全面铺开,总投资318亿元的总部经济、先进制造业等2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彰显现代城市范的重大功能性项目快速推进,市科技馆新馆正式开放,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基本建成,全长27公里的襄江大道全线通车,继城市外环建成通车后,全长53公里的城市内环提速改造工程全线贯通,襄阳进入“双环”快速化时代。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取得突破,以襄水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活化转化,涧南园、马跃檀溪、桃林馆、万山景区等历史风貌恢复迈出实质性步伐,襄水街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管家巷文化休闲街区火热开街,襄阳历史古韵与时代风尚交相辉映、绽放新颜。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42项省市民生实事项目全部完成。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扩面提效,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705元、540元提高到750元、600元,“襄阳惠民保”正式上线,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城镇新增就业达10万人,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创建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连续两年在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运行顶压前行、稳中有进。因时因势精准开展分级分类调度,积极应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全力推动经济整体性好转。全力以赴扩投资。建立重大项目落地提速“26211”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重大项目“三集中”和观摩交流活动,亿元以上项目新引进1499个、总投资8852亿元,新开工732个、总投资4871亿元,新竣工410个、总投资1363亿元,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3%、6.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3.3个百分点;更大力度“拼、抢、争”,全年争取各类资金536.9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力以赴促消费。出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政策措施,积极开展“欢GO襄阳·乐襄消费”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超过1亿元,六〇三文创园、盛世唐城·唐人街获评省级特色商业街,建设汉江创意园、班河大峡谷景区成为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消费市场加快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全力以赴稳外贸。全省首家菜鸟跨境中心仓投入运营,新培育外贸企业100家,外贸出口386.5亿元、同比增长13.4%,实际使用外资6161.8万美元、同比增长148.6%。全力以赴助企惠企。顶格落实惠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61.1亿元,兑现惠企资金29.1亿元、惠及企业1.8万余户;举办首个“襄阳企业家日”活动,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深入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和“两跑一解”企业帮扶活动,扎实推进有效市场主体培育专项行动,“四上”企业总量突破7800家、占全省的比重由2022年的9.7%提高到12%,新增市场主体19.3万户,总量达到77.8万户、跃升至全省第2位。

  各位代表!去年以来,面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阵痛、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和挑战,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干部群众勠力同心、顽强拼搏,广大市场主体克难求进、负重前行,襄阳经济在风浪中强健了体魄、壮实了筋骨,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答卷。只要我们鼓实这股劲儿、鼓足这股气儿,就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烦恼,唱响经济发展光明论,推动襄阳经济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二)千方百计转方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更加充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深入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金融链长制,逐一制定“三图一清单”,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六大重点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7.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7%,我市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50强。着力推动技改提能、制造焕新,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91个,7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我市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绿色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51%、历史性超过火电,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3个,我市成为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扎实推进园区高标准建设,6个化工园区一次性通过省级认定,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5G基站总数突破9000个、居全省第2位,获评省级5G全连接工厂7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5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走在全省前列,我市成为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百强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3家,湖北隆中实验室实现6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高新区获批国家“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谷城县入围国家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5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00家、两年翻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0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90亿元,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成功举办“资智汇襄”系列活动,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90个、专业人才2000余人,新增在襄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3.5万人,襄阳人才集聚“磁场效应”日益凸显。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支撑力。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式获批,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襄阳,全市国家级质检中心达到6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车物流园一期等4个物流园区建成使用,引进象屿供应链等百亿级物流项目3个,新增规模以上物流企业77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新增四星级旅游饭店3家、湖北旅游名镇(村、街)4个,引丹渠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获批4A级景区,全市旅游收入突破60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千方百计提品质,中心城市更加美丽、更加宜居。高标准编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市政设施短板。打通城市断头路循环路10条;完成邓城大道排水主通道等3个排水防涝工程,改造提升中心城区渍涝点30个,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60多公里、雨污管网115公里,我市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7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27个、惠及群众近3万户。持续优化城市生态。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西湾公园等15个公园建成开放,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50万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6天、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2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9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宜城市莺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成为我省首个、全国15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保康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城市,南漳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力提升城市精管善治水平。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强力实施洁城、治乱、治违行动,市容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四)千方百计促振兴,城乡发展一体统筹、协调互促。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4.7万亩,引江补汉保康段、谷城段开工建设,引丹灌区现代化改造一期主体完工。粮食生产克服多轮强降雨影响增产增收、总产量达94.6亿斤,比上年增加0.7亿斤。全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新引进致盛华中纺织服装产业园、玉湖冷链国际食品交易园和预制菜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化项目404个,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启动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襄飘天下”品牌亮相中国农交会等大型农业展会,5个镇获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襄州区获评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大力推进强县工程。6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扎实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8个乡镇获评全省美丽城镇示范乡镇。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襄州区星火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老河口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建成村级普惠金融工作站80个,我市成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枣阳市入选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市、区)试点,宜城市成为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五)千方百计抓改革,开放活力持续涌动、竞相迸发。切实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55条”措施,全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融资等要素成本,20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事联办”、447个惠企事项实现免申即享,685个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社会一般投资项目、小型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45个、19个工作日,我市成为全国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试点城市,连续三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国企改革纵深推进,组建襄阳文化旅游集团、襄保矿业有限公司,汉江国投跻身全国城投公司20强、成为中部六省首家获得双3A级的地级市城投企业。高质量完成全省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运行试点任务。劳动争议诉调对接经验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改革创新成果。襄阳融媒体中心挂牌运行。深入推进区域协作。“襄十随神”城市群累计建成16个交通硬联通项目、91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襄阳南阳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破题开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襄阳自贸片区16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国家和省级创新案例、制度创新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内陆地级市首位,襄阳综合保税区高质量运营、集聚企业31家。成功举办华创会襄阳新能源专场活动。开展33批次对外交流和经贸洽谈,与阿根廷何塞帕斯市、美国卡梅尔市缔结友好城市,襄阳加速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六)千方百计惠民生,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平安和谐。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两化解、两提升”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幼小衔接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教联体覆盖率达到74.4%,高考再创佳绩,襄阳技师学院升格为襄阳科技职业学院、在襄高校总数达到8所。加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156个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竣工137个,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主体完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同济襄阳医院开工建设。加快繁荣文体事业。成功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襄阳马拉松、全国乒协会员联赛襄阳站比赛、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重大节庆赛事,“刘秀孔明功四海、孟诗米字誉千年”的传奇大美襄阳声名远扬;圆满举行首届湖北省家庭文化节,市博物馆新馆春节前开馆;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4项,襄阳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获得9金3银1铜的好成绩。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三联三清”综合解纷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我市在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和“优秀创新经验”创建中实现“双创双捷”。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有效化解。成功防御“一江六河”洪水并发的历史罕见秋汛,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我市蝉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一年来,我们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担当实干作为最鲜明的特质,深入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实干年”活动,对重点工作专人负责、分兵把守,对矛盾困难扛责上肩、动真碰硬,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关接着一关闯,在担当实干中应变局、开新局。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基本准则,一体推进法治襄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政府系统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52件、政协提案362件,认真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持续开展“八五”普法,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不担当不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专项整治,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与此同时,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慈善、助残、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审计、统计、公积金、政务公开、公共资源交易、供销、气象、档案、保密、史志、外事、对台、侨务、工商联、民族宗教、援藏援疆、退役军人服务等工作卓有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刚刚过去的2023年,尽管困难和挑战超出预期,但是我们的步伐走得很坚实、很有力量,今天的襄阳,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到处都是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景象。能有这样好的局面,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一起拼、一起干的结果。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坚持坚守、辛勤忙碌,为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挥洒汗水、奋力奔跑,为家庭、为社会、为城市尽心竭力、奔波奉献。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指战员、中央和省驻襄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襄阳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运行仍处于承压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个别指标增速不及预期,经济能级还不够大;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不足,汽车、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心城市引领辐射联结带动能力不够强,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彰显不够;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方面面临一些难题,生态环境质量离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政府自身建设还有薄弱环节,少数干部担当进取精神不足,政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襄阳在新的起点续写新篇、再创辉煌的奋进之年。综合分析发展形势和我市支撑条件,今年在高质量发展上积极进取具有多重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外部看,“进”的机遇叠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我国正加快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今年将出台更多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我省深入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支持三大都市圈做大能级规模,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自身看,“进”的前景广阔。当前,全市上下对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高度共识,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重点工作推进机制更加完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特别是主导产业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陆续进入收获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正接续形成。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坚决干、定下的就抓紧干,襄阳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创造新辉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努力做大城市、做强产业、做优环境、做多人口,高标准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95亿斤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能耗强度目标完成省定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大力度稳增长,全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牢牢抓住“稳”的着力点,有效驱动“三驾马车”,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轰轰烈烈抓项目、扩投资。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以“一天都不耽误”的紧迫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持之以恒招大引强。树立链式发展理念,深入开展链式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投资过5亿元的工业项目200个以上、投资过百亿元的产业项目15个左右。抓紧抓实项目建设。深入落实重大项目落地提速“26211”工作机制,实施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全力推进120个省市重点项目、1588个亿元以上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见效,重点抓好中化学万华新能源产业园、兴发磷矿采选加一体化等重大产业项目,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引江补汉襄阳段等重大水利项目,南漳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全年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80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强力推进争资争项。健全完善项目谋划争取激励考核机制,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全年争取项目资金占全省的比重达到12%。

  多措并举挖潜能、促消费。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全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持续扩大传统消费。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波浪式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千方百计稳住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有效提振批零住餐等大众消费,加快释放养老育幼、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发展首发经济、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支持即时零售、社交电商等多样化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挖掘农村消费。进一步完善县域商业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充分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毫不放松稳外贸、引外资。扎实开展外贸主体培育行动。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0家以上,年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企业10家。扎实开展百企百展拓市场行动。积极组织企业境外参展,大力推动“襄企出海”“襄品出境”,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8%。扎实开展促进外资提质提效行动。高水平举办华创会襄阳专场活动,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引导外资投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

  尽心尽力助企业、强信心。精准高效落实政策。制定出台新一轮降成本政策措施,严格落实涉企资金直达机制,用好“襄阳政策通”平台,实现普惠政策应享尽享快享。真心实意助企纾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办好“襄阳企业家日”活动,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和“两跑一解”活动,扎实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市场开拓、融资等实际困难,以务实行动让企业暖心安心。

  各位代表!城市和企业是交相辉映的,卓越的城市必定由卓越的企业来铸就。我们将牢固树立“城市和企业是发展共同体”理念,把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融入日常,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自觉和习惯,让各类企业在襄阳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实现更大发展!

  (二)更大力度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建设中部地区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和国家产业备份基地。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汉江流域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着力做强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大湾区华科城(襄阳)科创中心建设,支持老河口市、襄城区、谷城县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持续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35家以上。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800家。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运行湖北隆中实验室、华中大研究院、北航襄阳航空研究院等科创平台,聚焦服务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开展1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全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00项以上,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00亿元。着力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用好“1+7”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隆中人才计划”,力争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100个、高层次人才2200名,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4万名,积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把发展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构建“144”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建立健全“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大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东风纳米年产1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和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项目满产达效,东风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骆驼汽车低压锂电池及储能锂电池全面建成,抓好哈克雷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贝特瑞新材料华中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抓好赣锋新能源电池、智仁景行高活性金属含能材料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努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地位的优势产业集群。突破性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深入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快实施九识无人车、希迪智驾等项目,启动建设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和东津新区车联网产业园;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积极推动双登集团储能锂离子电池、特瑞阳光储能电池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力抢占新赛道、塑造新动能。争取央企在襄布局更多项目,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区。着力提升企业发展质效。深入实施“千企千亿”技改提升行动,全力推动长源东谷年产100万件铝制轻量化汽车压铸件、中力电动叉车总装生产线升级等16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持续强化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新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设施、优质公共服务配套,积极争取建设保康磷化工产业园。切实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高质量搭建汽车零部件、磷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领域供应链平台,谋划建设华中地区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承接备份基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建设数化襄阳,持续抓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加强5G、双千兆网络、云计算等新基建建设,力争5G基站总数突破1.1万个。加快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东津联通大数据中心、樊城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等项目投入运营。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提质工程,持续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5G全连接工厂5个,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三)更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

  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扬优势、补短板,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

  做精做强文化旅游业。聚焦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汉江生态城文旅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做强古隆中、唐城等龙头景区,支持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尧治河旅游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4A级景区2家。高频次开展旅游推介,开发“襄遇有礼”文旅产品、打造“襄阳宴”美食文化品牌,办好重大节庆赛事,不断扩大“襄阳好风日”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构建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完善便捷舒适的配套体系,提供宾至如归的旅游体验,让襄阳成为一座让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的城市。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突出抓好铁路物流基地、传化公路港二期、中国邮政襄阳邮件处理中心、老河口陈埠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五枢纽、五园区”物流空间格局,加快建设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大力发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滚装运输等物流组织模式,抓好中车物流、国际陆港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深化与中国物流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着力发展集原材料集中采购、供应链金融、综合物流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业态,新增A级物流企业3家。高标准建设小河港临港经济区,抓好疏港铁路专用线、煤炭储备基地、智慧绿色船舶制造等项目建设,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加快发展。

  做优做强现代商贸业。加快建设东津民发世纪广场等新兴商圈,改造升级人民广场等传统商圈,推动北街、长虹路等热门商业街区业态升级,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示范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确保襄水街5月份开街、打造市民休闲娱乐打卡地和城市消费新名片。加强商贸企业培育,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襄阳落户,新增限上商贸企业30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

  (四)更大力度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城市发展始终,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统筹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加快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让襄阳这座千年古城更有魅力、更具吸引力。

  聚焦聚力建设东津城市新中心。围绕打造“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突出抓好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建设,加快建设“两高地、三区、四中心”。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同济襄阳医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东津校区等项目建设,确保市中医医院和市一医院东津院区投入使用,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荆州街小学东津校区启动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东津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集总部经济、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为一体的襄阳城市新客厅;大力实施百亿级园区满园工程,全力推动长飞光坊工业激光智能制造、汉瑞通信半导体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增强东津新区发展动力活力。

  大力推进古城保护和利用。稳妥有序推动古城功能和人口疏解,加强腾退空间利用,打造一批具有襄阳文化印记的微空间、小场馆。实施昭明台—县学宫片区更新改造工程,推动古城中轴线业态升级,高标准完成襄王府、单家祠堂、仲宣楼等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布展并对外开放,建成长门遗址公园,贯通8公里环古城墙绿道。持续推进“明清古城墙”“万里茶道”申遗,努力将古城打造成为全方位展示襄阳文化的重要窗口。

  扎实有序实施城市更新。统筹抓好重点片区建设。深入推进襄水重要节点开发,抓好涧南园、马跃檀溪、桃林馆、万山景区建设,加快重现历史风貌。全力推进樊城滨江商务带建设,开工建设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汉江城市封面。高品质推进鱼梁洲生态绿心建设,贯通提升23公里环岛景观带。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做好庞公至东津过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光彩路口立交节点改造等城区道路交通项目30个,打通广电西路南段等断头路循环路5条,确保内环提速改造二期4月份全面通车,让城市快速路快起来、主干道畅起来、“微循环”通起来。全力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扎实开展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治理系统提升行动,抓好轴承厂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建雨污管网100公里。加密消防站布点,新建改造燃气管网55公里。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实施樊城新襄棉、高新黄家和余岗、襄州肖湾等片区城市更新,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征迁清零工作;建设虎头山智慧体育公园等公园游园、口袋公园8个,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0万平方米,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市民生活常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开发上线更多实用管用好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城市治理更智慧、更高效。

  (五)更大力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建设农业强市

  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发挥襄阳农业大市优势,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区。

  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扛牢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推广“小田并大田”,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5万亩以上,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88万亩左右。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小麦、玉米等新品种。积极推进引丹、华阳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7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广北斗智能农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不懈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抓好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玉湖冷链国际食品交易园和预制菜产业园等2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确保襄阳国际旅游茶城、盼盼食品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着力提升“襄飘天下”品牌影响力,争取承办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

  纵深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向县(市)拓展延伸,抓好5个县(市、区)的7项全省强县工程试点工作,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1—2个传统优势产业、1—2个新兴产业,推动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增强县城人口吸纳和综合承载能力。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四大工程”,深入推进“十百千”工程,建成“三美”乡村标杆村10个、先进村40个、提升村200个。

  持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行动,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六)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襄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呵护好襄阳山水城洲的自然格局和生态本底。

  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市县水网建设,每个县(市、区)开展1—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重点抓好滚河、小清河、蛮河、南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实施防洪排涝安全保障、流域分区管控等七大行动,加快汉江堤防加固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设,打造国家水网骨干节点和汉江流域水安全示范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抓好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完成20万亩营造林建设任务。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抓好中央、省交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着力推进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加快交通、产业、能源、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优化,打好每一小时攻坚战,决胜每一微克争夺战,赢得每一优良天数保卫战。着力抓好重点流域、断面水质提升攻坚,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向县乡村延伸,实现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着力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攻坚,确保土壤生态环境安全。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企业15家以上、节能节水型企业10家以上。加快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力争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全市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85%。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节能降碳“襄阳模式”。

  (七)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定不移推动深层次改革,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新增“掌上办”事项200项、“一事联办”事项10项、跨省通办事项200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联合图审、联合验收、单体项目提前竣工验收等配套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应进必进”,最大限度便民利企。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完善对新兴产业的包容审慎监管,大力开展中介服务专项整治,促进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开展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集中治理行动,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严格落实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让法治成为襄阳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让各类企业和广大创业者在襄阳都能充分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开展新一轮机构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科技、大数据、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领域机构职能体系。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大做强襄阳文化旅游集团、襄保矿业有限公司,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清理盘活国有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大财政建设,建立以有效资产负债为核心的财政金融统筹机制。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建立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高质效运行深交所湖北基地襄阳都市圈培育中心,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省级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20家。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效能交通体系。聚焦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服务推动襄荆高铁襄阳段建设;开工建设襄阳至信阳、襄阳至宜昌、襄阳至新野、老河口至南漳高速公路,确保襄阳至南漳高速公路、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唐白河航运开发工程,全面建成新集枢纽;持续推进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争取开通国际旅游包机航线。建好用好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大襄阳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力度,力争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完善襄阳综合保税区配套设施建设,做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三大核心功能;纵深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以上。着力深化高水平区域协作。优化“襄十随神”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构建中西部新通道核心枢纽链接。深化南襄盆地一体化发展,唱响“襄南双城记”。

  (八)更大力度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群众高品质生活。

  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支持和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大企业稳岗扩岗补助力度,推进“零工驿站”提质增效,加强就业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新增扩面9.5万人次。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加大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关爱保障力度。积极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不断提高公积金制度受益面,加快构建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

  扎实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深入实施“两化解、两提升”攻坚行动,提高学前教育保教水平,推动义务教育教联体扩面提质,稳步推进新中考改革,加快振兴县域高中,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办好第六届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推动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双高”学校、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本科职业大学,大力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建设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服务推动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扩大入驻规模。

  全面深化健康襄阳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建设,确保鄂西北(襄阳)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疾控中心迁建、市急救中心迁建项目投入使用。持续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科学精准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职工医保门诊共济、门诊慢特病、重特大疾病等保障政策。扎实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和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做好“一老一小”健康服务。

  着力加快文体事业发展。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新建一批文化驿站、文化广场、民间文化收藏馆等新型文化空间,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积极创建“中华诗城”。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更多公共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举办市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20场以上。高水平承办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努力做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切实筑牢安全发展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全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统筹化解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争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冲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将继续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

  1.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0场以上。扶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项目60个,新建创业集聚区10家,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

  2.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000套。完成10个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400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00台。

  3.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000公里,建设改造充电桩6000个。优化调整中心城区6条公交线路,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0个以上。

  4.完成邓城大道沿线排水管网综合整治、七里河排涝泵站、春园西路应急排涝泵站、清河东路丽明泵站改扩建工程,改造完成30处积水渍涝点。

  5.将“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应用到100个社区,实现社保、医保、高龄补贴等30个高频事项就近办理。

  6.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20个,完成2000户特殊困难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7.将产前检查费用纳入基本医保普通门诊统筹保障范围。为1.5万名新生儿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

  8.改善18所学校办学条件,增加校舍(教室、学生宿舍、运动场)84000平方米。将90所学校纳入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实现全市义务教育教联体覆盖率达到80%以上。

  9.创建10个农村供水标准化水厂,完成10个农村饮水提标升级工程。

  10.完成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消除30个农村黑臭水体。

  各位代表!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全心全意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努力让大家在新的一年烦心的事儿再少一点,舒心的笑容再多一点,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切实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铸牢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当好“两个确立”的忠诚捍卫者、“两个维护”的忠实践行者,一丝不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

  锤炼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谋划用好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项目化实施、清单化推进、常态化督导,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全力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巩固深化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务公开,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

  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深化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厉行勤俭节约、习惯过紧日子,重拳纠治“四风”顽疾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强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肃惩处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以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襄阳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汉晋以来、代为重镇,青山入城、碧水环绕,大气厚重、古今交融。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何其幸也!我们要坚决扛牢时代赋予的重任,下足“绣花功夫”,精心呵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座千年古城,让我们的共同家园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各位代表!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奋发作为,为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而不懈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重大项目落地提速“26211”工作机制:招商引资项目签约2个月内完成公司本地注册、6个月内开工建设,开工后2个月内统计入库、重大产业项目力争1年内竣工(或部分竣工),竣工1年内达效(进规、进限、进高)。

  “两跑一解”:跑贷款、跑订单、解难题。

  “四上”企业: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习惯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三图一清单”:产业发展趋势图、产业现状图、链式发展图,项目清单。

  “十百千”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重要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我市在系统总结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十百千”工程 建设“三美”乡村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3年起用三年时间,建成50个以上“三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乡村标杆村、200个以上先进村、1000个以上提升村。

  “两化解、两提升”攻坚行动:化解大班额、大校额,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三联三清”综合解纷工作法:针对矛盾纠纷多样、遗留问题较多、房屋征迁和土地流转矛盾纠纷突出等问题,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在实践中总结创新矛盾纠纷联排摸总量“清底”、联调去存量“清仓”、联防控增量“清源”的“三联三清”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江六河”:汉江,南河、北河、唐白河、小清河、蛮河、沮河。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7”人才政策:“1”,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是襄阳人才工作的管总性文件。“7”,是7个配套实施办法,具体包括《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智汇襄阳”计划实施办法》《隆中青年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襄阳市人才分类服务保障暂行办法》《襄阳市人才安居保障办法》《襄阳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办法》《襄阳市“襄才卡”实施办法(试行)》。

  “144”产业集群: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到2025年,发展1个4000亿级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1000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500亿级产业。

  “五枢纽、五园区”:五枢纽,即高新区公铁联运枢纽、小河港铁水联运枢纽、樊西公路物流枢纽、唐白河港多式联运枢纽、刘集航空物流枢纽。五园区,即浩吉铁路襄州北站物流园、襄州双沟农副产品物流园、东津综合物流园、襄城余家湖物流园、襄州经开区电商快递物流园。

  “两高地、三区、四中心”:为加快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建设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中西部数字融合发展高地,全国交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中国式现代化幸福城市样板区,汉江流域金融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旅会展中心。

  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粮食、生猪、淡水产品、蔬菜、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林果、道地药材等产业链。

  “四下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即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