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在铜陵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孔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发展指路领航,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注入强大动力。一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和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为牵引,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稳中快进、进中有成的实干答卷。
这一年,让我们倍增信心的是,经济发展挺进第一方阵。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居全省首位,位列长三角41市第4位,创近年来最好位次。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有望居全省前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居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全省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居全省第8位;进出口总额增长23%,居全省首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5%,均居全省前列。郊区经济运行连续六个季度稳居全省市辖区前10。
这一年,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产业能级实现整体跃升。科技创新连续两个季度位列全省前2。战新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60%,均居全省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居全省前3位。铜陵有色连续6年上榜世界500强。铜化集团携手化工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开展战略合作,推动技术迭代升级、电池材料行业深度布局,蝉联中国制造业500强。资本市场建设逆势上扬,铜冠矿建成为省属国企登陆北交所第一股,小菜园开创我省餐饮企业港股上市先河,我市实现境内和香港上市板块全覆盖。
这一年,让我们倍加振奋的是,项目攻坚取得累累战果。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00%、97.8%、91%,居全省第1、第4、第4位。总投资69.5亿元的省支撑性火电项目国能铜陵电厂二期工程启动建设,总投资87.8亿元的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全线贯通,总投资10亿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长江铜陵河段综合治理全线开工。总投资103亿元的有色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项目即将投产,铜冶炼产能登顶世界第一指日可待。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国有色锂电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一期竣工试生产,总投资52亿元的国轩高科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落地建设,填补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重要一环。
这一年,让我们倍感欣喜的是,创先争优斩获亮眼佳绩。14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再创历史新高。我市入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成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入选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亚太中心典型案例,并被中央改革办刊发。土地延包试点改革经验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介,“亩均论英雄”改革入选全国标杆案例,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改革经验成为全国优秀案例。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良资产结构化批量转让全省首单,铜源村镇银行从监管评级高风险机构出列。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暨中国(铜陵)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城市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拼经济、稳增长,发展态势提速向好。深入开展有效投资攻坚行动,协调解决问题事项超300个,实施省重点项目56个,世界首条万吨级呋喃二甲酸生产线、得壹锂离子动力电池二期、博芯微半导体气体分布盘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景昌宽厚板一期、旭创高端光模块产业园三期等项目竣工投产。积极顺应招商引资新形势,举办德企铜陵行、百家上市公司铜陵行等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51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开工率、纳统率分别达70.5%、7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5%,居全省前3位。抢抓中央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机遇,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再融资债券131.3亿元,为19个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发放贷款26.2亿元,到位转移支付资金80.9亿元。
开展“徽动消费 乐购铜陵”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3300万元,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家装销量分别增长20%、70%,网上零售额增长36%。新增皖美消费百佳新场景4个、省级特色商业街2个,义安区成为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蟹之都入选全国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旅游消费持续攀升,犁桥水镇跻身国家4A级景区,永泉旅游度假区营收突破亿元大关,创成皖美金牌民宿5家,新增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家,全省“欢欢喜喜过大年”主场活动精彩启幕,五松休闲文旅集聚区入选省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旅游花费分别增长6.9%、12.9%。
坚持助企纾困与培优扶强并重,扎实开展“亲清有约 ‘铜’心助企”专项行动,推动联企服务全覆盖,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政策,扩面提效“免申即享”,兑现各类涉企政策资金超19亿元,减税降费退税超30亿元,降低企业成本64.4亿元。加强金融供需对接,创新推出“工业成长贷”“公积金信用贷”等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28亿元,续贷过桥资金扶持企业195户,争取工业领域技改再贷款金额全省第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分别增长38%、35%、31%。新增上市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上市公司总数达13家,全市到位直接融资超120亿元。兢强科技IPO获北交所受理。基金规模达33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07个、金额140亿元。市场经营主体达15.6万户,增长12.2%。
(二)强创新、兴实体,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壮大创新矩阵,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5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18家、增长45.6%。成立石墨烯产业研究院,设立铜领未来科创中心(北京飞地),组建新能源高性能薄膜电容产业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0个、博士后工作站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县区全覆盖。争取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10项、居全省第3位,皖江中心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绩效评估优秀等次。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居全省第4位。优化出台“人才强市10条”,持续开展“智汇铜都”人才周活动,招引高校毕业生2.65万人,新培养技能人才1.6万人,本地院校毕业生留铜率达31.8%。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营收增长超15%,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跨上百亿台阶,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超80%、居全省首位。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8家,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4家,5家企业荣登安徽百强榜、居全省第4位。枞阳县入列国家发改委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名单,铜官区、义安区分别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增速10快区。加快“智改数转网联”,金冠铜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新增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2个,企业上云上平台超4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52.8%。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营收增长超40%。港口物流、灵通物流成为省级供应链服务示范平台。精达股份获评省“两业融合”标杆单位,长江工业大数据等4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名单。提升农业发展质效,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达88.6%,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白姜种植面积、产值创历史新高,全省最大的工业化食用菌项目建成投产。创建皖美农品14个,新增安徽老字号2个。大通镇获批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普农集团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小菜园供应链公司上榜中国农业企业5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