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度创新,聚焦产业创新,聚焦市场业态创新,记者近日深入广西、广东跨省合作试验区过程中发现,广西广东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稳定收入增长,通过收入增长激活高质量消费,走出了一条“多重创新”实现“多方共赢”的道路。
聚焦制度创新深度
激活粤桂合作“内驱力”
梧州综合保税区位于粤桂合作试验区内,广西、广东两省区积极推动当地做好“保税+”文章,推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等工作提质增效,以实现粤桂合作试验区创新制度迅速落地,推动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梧州综合保税区的广西江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正在维修的液晶显示屏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和机构,以保税方式运到梧州综保区,维修后再打包装箱出口到香港等地。广西江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钧健介绍,保税区相应的税收政策优势,相比在海外设立维修点开展维修业务,保税维修在企业成本、产品技术保密性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还给予企业厂房租赁优惠,联合海关等部门,全方位服务企业通关,2024年就突破1亿元人民币的出口额。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管委会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龙介绍,保税维修是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将境外存在部件损坏、功能失效、质量缺陷等问题的货物,以保税方式进口,在综保区内进行检测与维修、再复运出境的一种贸易新业态。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立足于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依托西江黄金水道的物流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及服务本地产业发展力度,在宝石进口加工、设备装备维修及金属原材料大宗进口、跨境电商等业务发力,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试点及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申报工作,全力建设加工贸易制造中心和保税物流中心,全力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税收制度创新落实的同时,粤桂合作通过制度建设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通过8支服务队对挂点联系企业(项目)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并搭建各类平台,协调解决园区企业供水不足、企业用工紧缺、发展融资难等问题。全年走访服务企业432次,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06个,已办结101个,办结率95.3%,共协助60多家重点用工企业,招聘入职7800人。
试验区还推动成立园区商会,努力争创“粤桂服务”品牌,目前已有70家企业表达了加入意愿,有力加强企业合作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试验区通过优质完善的服务、精准有效的措施,持续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11月,试验区70多家重点企业获得自治区、市级奖补累计7600多万元;喜荟天成、国光科技等18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力培育各类科技创新主体。
聚焦产业创新
构建粤桂合作新平台
从人才引进到建好服务平台,从优化创新环境到推动科技创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贯彻落实广西科技东融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构建跨省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新平台建设,大力激发试验区创新发展活力。
广西碧清源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在试验区投资建设纳米陶瓷膜产业化生产基地,混料、成型、烧结、覆膜等工艺流程完整的纳米陶瓷膜市场供不应求。陶瓷膜片可根据需求经过堆叠组装成膜组件,用于处理污水和净化空气,试验区的污水处理厂就是使用了该公司的纳米陶瓷膜水处理技术。
碧清源公司长期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流高校院所合作,开展前沿水处理工艺和新材料研发应用,近年来更是把新技术带到东盟国家,已为越南企业完成每日1000吨高难度含油废水处理工程,目前正筹备规模每日2000吨的二期工程。
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推动跨省科技合作力度。粤桂两省共同为园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级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机构到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通过“科研众包+悬赏”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创新资源难聚集、技术需求方成本高等难题。园区积极实施人才东融战略,推行“人才+项目”双招双引模式,搭建“周末人才”对接通道,从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引进人才、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搭建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试验区科技创新实现新飞跃。
截至2025年初,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广西瞪羚企业8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广西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1家,2024年试验区获批成为广西首批专利转化示范园区。
深圳与南宁市是粤桂跨省区协作的签约城市。近年来,深圳福田与马山共建的“马山现代种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着眼马山特色聚力发展现代农业。联合华南农大、广东农科院等6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15家农业企业入驻,联合打造马山县现代种业品牌。相关专家及其团队为马山杂交玉米、黑山羊等产业开展马山优势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指导培育马山县种业各基地的建设和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马山县制种产业及产业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聚焦市场创新
锻造粤桂合作“共赢端”
2023年9月,深圳、南宁两市正式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共建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区,标志着深邕产业合作进入新阶段。2023年11月,南宁(深圳)东盟产业合作创新中心、招商咨询中心成功揭牌,优化了两地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激发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和活力;打造展销窗口,深圳精品展销中心(南宁)落户南宁万象城并试运营,目前中心已入驻深圳企业65家,展销面积超7000平方米,试运营至今,销售额超3亿元。
岁末年初,“桂品入鹏城、粤桂共潮生2024年广西消费帮扶对接活动”在深圳举行。此次活动聚焦深化粤桂消费帮扶合作,为广西特色产品拓展大湾区市场搭建关键平台,促进两地交流融合与乡村振兴。
三鹤六堡茶传承百年工艺、三冠陈皮助力乡村经济、东兰墨米茶等东兰特色产品品质天然、修平禾水牛奶口感醇厚、凯霞农场布倪牛肉带动农户增收。签约仪式将活动推向高潮,广西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等企业代表成功签约,采购总金额达3280万元。
共同开拓市场是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重要目标。早在2024年初,粤桂两省区就举行了“百家龙头湾企入梧”投资促进活动。深圳市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会长何景成表示,梧州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有利于双方的产业协调互补,如火山岩深入开发深圳能够通过技术优势与梧州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
位于南宁市隆安县的粤桂协作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一期项目引进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华隆乳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百果园水牛奶系列产品生产基地,达产后可日处理生乳120吨、年产水牛奶系列产品2100万箱,可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2021年以来,南宁市上林县投入粤桂协作资金共建粤桂协作工业产业园5个,成功引进来自广东深圳、佛山、韶关等多家企业,建成精品兰花智能温室大棚约2.5万平方米及配套生产设备,实现年产200万苗兰花,培育精品蝴蝶兰25万株,产品年产值2亿元。大量花卉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近年来,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梧州市充分发挥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叠加政策等优势,依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国字号平台,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大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香港电子业商会总裁卫邵邦在深刻了解整个梧州电子信息生态圈的同时,认为需要加快粤桂两省区的供应链合作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广州恒运热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经革认为,推动与广西钦州携手推进金窝工业园智慧赋能链项目,2025年将全面投产,可有效助力当地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
如今,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的梧州市,通过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创新,已经成功打造产值超500亿元的再生资源产业、超400亿元的金属新材料产业、超300亿元的不锈钢产业,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先行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