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在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20余名工人正忙着对红芸豆进行分拣分类、筛选称重、打包装箱、装车运货……“我们今天分拣装箱了1000件杂粮。这些杂粮会发往全国20多个城市。我们要让全国人民吃上咱天镇的新鲜好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该公司董事长吴海平信心满满地说。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县域经济“枝繁叶茂”。近年来,天镇县充分发挥区位以及政策等方面优势,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全力打造兴镇富民产业,形成菜、果、畜、菌、酒、旅等多种特色产业并行的发展格局。
设施蔬菜鼓起“钱袋子”
天镇县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动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天镇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等3个政策性文件,集中打造以3个乡镇、40个村庄为中心的18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此外,天镇县还推行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承包经营、公司带动经营及集体转租运营等形式,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该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扩量提效。
截至目前,天镇县发展蔬菜育苗基地9万平方米,品种达52种,年育苗量在7000万株左右,入选全省第一批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名单,为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3.5万亩,年产量20万吨,产值约10亿元,带动2.5万人务工,年人均增收2.5万元。
随着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天镇县吸引了北京华联超市、永辉超市、物美超市等的关注,并被授权为其蔬菜直供基地。由此,天镇县打通了京津市场。与此同时,天镇县还积极推行“外地客商+代办点”模式,设立蔬菜收购代办点87个,打通全国市场。
在发展传统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天镇县还在开发创新双坡面大棚上下功夫。据了解,玉泉镇最新第八代双坡面日光温室大棚32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每年可实现产值1600万元,产生利润400万元,带动农户增加务工收入230万元,实现土地流转收益30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64万元。
食用菌菇撑开“致富伞”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天镇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食用菌菇种植,全力打造东北街村食用菌产业基地。目前,天镇县集中连片新建高标准食用菌温室大棚53栋,并配套完善水、电、路等附属设施,积极引进特色食用菌种植企业种植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填补了该县食用菌规模种植的空白。
在玉泉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大棚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菌香,工人们正忙碌地将一卷卷培育好的菌棒小心翼翼地放置到支架上。大棚内的环境被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都经过精确调控,以提供最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环境。
天镇县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非常适宜中低温型食用菌的生长。以花菇为例,每个棚放置1.5万个菌棒,每棒能产2至2.5斤鲜菇。按5元钱一斤计算,每个菌棒的产值在10至12元,棚产值在15到18万元。
羊肚菌口感独特、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人工种植的羊肚菌具有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为种植户撑起了“致富伞”。
玉泉镇食用菌生产基地相关技术员介绍:“在条件比较好的暖棚里,羊肚菌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每斤鲜菌的价格为50至80元。按每10斤鲜货晾晒成1斤干货计算,每亩地可产羊肚菌干货100斤左右,市场价格按每斤500元计算,收入可达5万元。我们的羊肚菌预计五一前后即可进入市场售卖。”
杂粮品牌“闯”出新天地
天镇县立足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杂粮产业,叫响了“天镇山泉粮”区域公用品牌,构建起“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绿色护航、品牌开路”特色模式。天镇县致力于打造京津“米袋子”“粮垛子”,杂粮产业成了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今,天镇县杂粮种植面积达22.3万亩,年产量5851万斤。经过深加工的天镇杂粮远销海外,出口创汇额已达16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亿多元。
作为大同市首家实现杂粮出口的企业,天镇县通航粮贸有限公司积极推行订单农业模式,与该县11个乡镇172个村的农民紧密对接,逐步构建起全市规模较大的杂粮产供销农产品出口基地,有力推动了杂粮产业从传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
此外,天镇县大力推动杂粮加工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与升级,引入前沿加工设备与工艺,开发出燕麦片、豆奶粉、杂粮面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有效延长了产业链条,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