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边壮实的黑牛,是安格斯牛;右手边丰满的黄牛,是利木赞牛。牛群此起彼伏的哞叫声,远在几十米外就能听见。2月11日,走进京郊存栏较大、养殖水平较高的肉牛养殖基地——窦店恒升畜牧养殖中心,科技日报记者看到一头头健硕的牛儿,正不紧不慢地“享用”面前食槽内的草料。
养牛是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的传统产业之一。目前,“窦店益生”排酸牛羊肉已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清真肉类市场重要供应产品。在窦店,围绕肉牛养殖,从科研到产业,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一条立体的生产链条已经搭建了起来。
小镇牧场汇聚高新技术
房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恒升牧业,是一家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建立的肉牛养殖场。这个名副其实的“小镇牧场”,并非大型的国有或私营养殖企业,却有着一套先进、智慧的养殖方法和运营手段。
每天清早7时,养牛场“对牛弹琴”,全场响起欢快的歌曲,让肉牛们愉悦地“干饭”,据说这样牛儿咀嚼食物更充分,肉质会更加鲜美。近看,每头牛耳朵上都有个“耳钉”,即智能耳标,犹如肉牛的“智能身份证”,记录其一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日期、性别、体重及“系谱”等信息;每头牛脖子上还戴着“运动项圈”,就像人的运动手环,监测每天是否达到“健康”步数;养殖区上方,还设有各种“探头”,如有害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和云端处理器等,实时监测牛场温湿度、有害气体等环境数据……
有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带来的信息透明化,掌握环境和动物的动态状况,不再是个费时费力的难题,牧场仅靠十几名员工就能照料4000多头牛。
恒升牧业总经理吴连方告诉记者,牧场里的许多创新科技是当地人主动“找来的”。
“我们出身集体经济,规模不算庞大,但很早就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们村集体主动找到中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寻求合作,开展包括肉牛新品种培育在内的多个关键项目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恒升牧业也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们来这里和我们一起攻关生产难题。”吴连方说。
恒升牧业经理李晓东提及,牧场除了培养引进种群之外,还在开展科研育种,努力培育性状稳定、经济价值高的“京西红牛”。
产业联动发展循环经济
李晓东介绍,在“农牧工商”兼备的窦店镇,肉牛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牧业已经和上下游产业实现联动,广泛创造价值。
“我们的养殖、屠宰、有机肥产业,为本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养牛业与本地种植业对接,收购秸秆、提供肥料,带动了农民增收。高端牛肉产品输送到北京长阳、牛街等地的市场,收获了消费者的好评。”李晓东说。
渺小的微生物,和硕大的肉牛一样,都是牧场的关注重点。循环经济的概念,在窦店得到了充分诠释。
肉牛养殖链上,位于窦店镇的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开发的新一代聚合微生物菌剂“恒丰牛”,吸收率高于普通氮肥的二三倍,安全性和适应性极高,适用于大田作物和各种果蔬。
李晓东介绍,养牛业的许多实验与微生物有关。通过与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牛场以微生物技术处理粪污,收集养殖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能源化、肥料化综合利用,发展出了循环经济。
窦店镇新开业的益生智能化数字化新屠宰加工车间,是一处与牧场配合打造的肉类生产加工场所。走进车间,几乎闻不到异味,机器和地面都十分干净。车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车间用上了数字化屠宰工艺技术,在减损降耗、分等分级、精深加工、卫生等方面都有突破。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加工、商贸、旅游、餐饮多方出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线。”吴连方说。
离加工车间不远,就有一座餐饮娱乐文化广场。全面建成之后,客人将可以在此品鉴窦店镇生产的优质肉品,还可以参加其他科普和文娱活动。
“春节期间,不少市民专程驱车来到窦店购置年货,牛肉是本地受欢迎的热门品类之一。作为‘农牧工商’当中的重要一环,养牛业在提供就业的同时,和本地其他产业联动创造出了更高价值。”窦店镇副镇长王琪说。
2024年,窦店村农村经济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和7.1%。“恒升牧业作为窦店集体经济的代表,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王琪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