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2日 刘佳晨)

2025-02-12 15:30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宇雯)

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12日 刘佳晨)

2025年02月12日 15:30   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田海燕

  ——2025年1月12日在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刘佳晨

  各位代表:

  现在,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焦“六个春城”建设,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统筹抓好工业强市、贸易富市、旅游兴市、金融活市,经济运行顶压前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展质效有了新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过8000亿元台阶,达到8275.22亿元、增长4%,增速自2018年以来首次超过全省,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9%,对全省经济总量贡献率达31.1%,均居全省第一位,“强省会”行动落地落实、见行见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7.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53.9亿元、增长2.5%,税收占比达82.9%,较2023年提高3.6个百分点。产业投资规模近10年来首次超过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9.5%。

  ——工业经济实现新跃升。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87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6.3%,为25年来新高。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高于全省、全国增速,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引擎。

  ——对外开放开启新篇章。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00亿元,是托管前6年总和的16倍。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昆成功举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对外辐射能力持续提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拼经济成效显著

  稳增长提速增效。全力以赴拼经济,落实落细国家、省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出台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30条等政策措施,加力推动政策向稳增长聚集、服务向稳增长发力。实施稳增长解难题优环境百日攻坚行动,“两重”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两新”政策落地见效,全市经济呈现整体向好态势,更好地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促消费成效明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速培育,启动第二届“一刻钟便民生活节”系列活动,一批国际知名品牌落户昆明,新开品牌首店达56家。落实落细“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汽车、家电消费175.53亿元。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特色商圈、商业步行街、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康体养生、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速培育,打造滇池东岸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百年米轨记忆等消费新场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城区经济持续发力。楼宇经济不断培育壮大,主城区创新思路,推动科创产业、工业设计、研发、试验、数字智造、平台经济向楼宇聚集,云南数字文旅产业园、人才服务产业园等挂牌运营。推行M0创新型产业用地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官渡区特隆美储能智造产业园即将建成投产,盘龙区昆机片区现代都市工业集聚区启动建设。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华为云南区域总部落户昆明,新认定5户总部企业,全市总部企业达418户。会展经济健康发展,举办南博会、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第二届云南国际餐饮美食博览会等展览活动43场,会展行业实现总体经济效益332.4亿元。主城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73.4%,较好发挥了挑大梁作用。

  房地产市场呈现止跌回稳态势。按照“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求,出台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举措,打出降首付、降利率、契税减免、取消限购限售等“组合拳”,优化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控制商业办公供地节奏,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房地产营销、以购代建、协助招商招租等消化存量房地产,房地产去化周期回归到合理期间。122个保交房项目交付35061套,交付率达87.53%。8个配售型保障房项目开工建设。西山区核发全省首张“房票”,为城中村改造安置开辟了新路径。

  (二)坚持大抓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向智向新

  产业链培育纵深推进。持续推进“8+N”重点产业链建链、强链、升链、护链工作,重点产业聚链成势。黄金产业园一期项目完成搬迁并投产。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东川宇泽单晶硅拉棒项目投产,云南杉杉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云南裕能成为国内单体出货量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新能源电池产业聚链成群。新型稀土特种陶瓷材料实现产业化应用,贵金属微电子粉体及浆料项目试生产,中铝铝箔开工建设,新材料产业链延链强链迈出新步伐。举办昆明生命科学与大健康论坛,推动企业“增品种、拓市场”,生物医药产业链基本形成“5+1”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绿色能源发展迅速,17个新能源项目投产并网,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90%,高于全国水平。石林双汇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国际供应链示范中心开园,绿色食品产业链不断完善。斗南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国际数字花卉种业创新中心等19个项目落地,成立花卉产业种业联盟,全市鲜切花产量突破百亿枝,花卉产业链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低空经济有序发展,建成市级无线电智能监管平台,高原特色燃油航空发动机、高原特色无人机产业化项目落地,云内动力智能无人配送车下线。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并启动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投用,昆明国际数据交易所、呈贡区万溪冲智算产业园挂牌成立。昆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功融入“中国算力网”布局。中国联通“两亚”国际智算中心首批算力启动运营。推动昆宝电缆等333户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55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5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培育省级“小灯塔”企业16户。安宁市建成全省首个数字游民人才驿站。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文旅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提升。谋划推出六条“黄金旅游线路”,东风坝七孔浮桥、太史村等成为宝藏打卡地,滇池绿道外海段71公里贯通,串起沿湖美景,为游客打造舒适、惬意的绿色休闲空间。“观鸥季”“赏花季”“食菌季”“市场游”“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捞鱼河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君悦、乐道山居等19家高品质酒店开业运营。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获评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安宁市、石林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业总花费分别增长20.18%、13.2%,旅游兴市成效逐渐显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云纺文化、拾翠文资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金融活市成效明显。创新推出“昆创贷”“民宿贷”“昆质贷”,助力科创、文旅等中小微企业融资,新增优质中小企业放贷规模达5300亿元。23户企业入选云南省“金种子”企业名录。嵩明县获批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入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昆明国际陆港等国际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9户。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有序实施,枢纽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创新主体量质“双提升”工程,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云南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4家、省技术创新中心9家。深入推进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300户,增长1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6%,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户、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户。全球最大山地灾害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在东川区建成。举办首届“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成果交流会,成立春城人才发展学院,开展春城全国名校引才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1886人。建成全省首个国际人才社区,连续5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园区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完善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合力推动2个重点产业协作园区高水平建设,24户企业入驻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59个项目落地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经开区(上海)科创飞地揭牌,西山长坡工业园开园运营。高新区跻身创新能力百强园区。创建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86%。

  滇中新区引擎作用不断发挥。成功申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空天智行小镇项目正式开工,未来交通科学城建设提速。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未来交通创新研究院揭牌运营,碳化硅研发项目实现样品下线,创新驱动步伐全面加快。先导项目薄膜和新材料板块投产,康乐卫士实现三价HPV疫苗试生产,京东方12英寸硅基OLED生产线投产达效,主导产业持续壮大。东鹏特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东盟鲜果交易中心启动建设。临空产业聚集发展。滇中直管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市。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