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寇佳丽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亦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近日,山东省、河北省、甘肃省等多地相继召开会议,围绕新型工业化积极部署工作。
例如,甘肃省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全省新型工业化现场推进会2月13日在金昌市召开。会议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将有效带动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多地各有侧重。有的地区强调积极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做好准备,精准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有的地区把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产业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统筹推进成为共同关注点。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表示,传统产业规模大、行业多,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进前沿科技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上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是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未来产业,则应前瞻布局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领域,鼓励多技术路线并行探索,为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陈端表示,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包括工业实力显著增强,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智能制造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有效扩大,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向好发展的关键动力等。
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也体现在相关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上。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持续“走俏”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船舶等均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部分领域正从产品出口向产业链输出转型,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有效应对挑战,以新型工业化建设新成效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谈及今后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强化顶层设计、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活跃主体。要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脱颖而出,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长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何代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