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政策推动 循环经济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02-18 08: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系列政策推动 循环经济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年02月18日 08: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李丽静

  近年来,河南省出台一系列循环经济政策,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政策先行 各地探索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2021年12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河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旨在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支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健康发展。

  2024年5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河南省农村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暂行)》,旨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农村能源革命,推动农村源网荷储一体化,实现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在政策推动下,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多项成果。截至2024年1月,河南省认定了15家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9家省级循环再生工业园区。其中许昌市的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健全废旧金属回收网络,做强产业链条,推动再生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在再生金属高值化利用方面表现突出,该园的做法被收录于《碳达峰碳中和案例选》,成为全国典型。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河南省积极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500万千瓦,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越火电、新能源发电装机超越煤电的“双超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突破50%。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千瓦时,达到1158亿千瓦时,占全省电源发电量的比重超过三成,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此外,河南省还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加快抽水蓄能项目进度,推动一批储能项目开工建设。2024年,全省新建成新型储能电站19座,新增装机容量95万千瓦,累计投运新型储能电站84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64万千瓦。

  企业创新 多点发力

  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共有各类经营主体约1094.03万户。一些企业通过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豫光金铅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铅冶炼企业和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董事长赵金刚说,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治理。

  为了获得更好的利润,豫光金铅在综合回收方面不断深挖。目前企业能回收10多种稀贵金属,包括金、银、锑、铋、锡、铟等,既实现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又保证了企业效益。

  同时企业有铅、锌、铜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冶炼-产品-再生资源-再循环”的模式,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同时,三个系统互补冶炼。真正达到了“吃干榨净”的目的。比如他们采用先进的湿法冶炼工艺,使铅的回收率达到98%以上。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废渣处理系统,将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炉渣进行再利用,其中部分用于制备水泥熟料,有效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压力。

  此外,豫光金铅在处理废旧铅酸电池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传统的铅酸电池回收利用率低,且回收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环保处理技术,实现了电池外壳、极板和电解液的分类回收,使废旧电池的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减少了铅污染的风险。目前豫光已经形成年处理54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产能,成为世界上废铅酸蓄电池处理能力最大的企业,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借鉴。

  兰考试点 绿能覆盖

  作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近年来,河南省兰考县不断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绿色能源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依托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智能微电网和储能设施,构建了一个高效、低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循环体系。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处处长、付楼村驻村第一书记裴东鑫告诉记者,源网荷储指的是能源的来源(源)、电网(网)、负荷(荷)和储能(储)四个环节的协调发展。

  在这一体系下,付楼村首先大规模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村民屋顶、农田大棚、公共建筑等场所均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形成了一张完整的光伏能源网络。

  通过智能微电网管理系统,光伏发电可以优先满足本地居民和农业生产的用电需求,富余电力则并入电网,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全村风电、光伏的装机已经达到1.2兆瓦,每年发电量达到130万度,除了自发自用以外,每年还有40万度的电上大电网,每年村(集体)新能源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在负荷方面,付楼村大力推广电动农业机械、智能灌溉系统等新能源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此外,村民生活中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也得到完善,使绿色能源的应用覆盖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年,村民梁新国给自家改装了地面辐射供热系统,埋在地板下的碳纤维电热线通电后,会持续不断产生热量,所耗用的电则来自屋顶加装的太阳能。梁新国说,他家总共安装了63块光伏板,每年发电量4万度左右。

  付楼村还引入了储能系统,使得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储能设备可以在光照充足时存储多余电能,在夜间或阴雨天气时释放电力,确保村庄用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此外,储能系统还能通过智能调节功能,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电力,降低电网负荷,缓解供电压力。

  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付楼村不仅实现了能源自给,还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和用电成本,为全国农村地区的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助推了乡村振兴,也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