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着力开拓绿色船舶新赛道

2025-02-18 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福建福安:着力开拓绿色船舶新赛道

2025年02月18日 0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郭圻

  试制电动渔业辅助船舶、制定地方检验技术指南、出台“电动福安”船舶产业专项规划……在全国造船业持续向好、企业订单增长的背景下,福建省福安市中小型船企抢抓机遇,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闽东地区船舶修造产业集聚区,当地以整治“三无”乡镇船舶为突破口,构建新能源船舶替代传统渔业辅助船的全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新能源辅助船舶示范应用基地。

  转型谋生机

  新春伊始,福建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呈现一派火热景象:机器轰鸣、焊花飞溅,船坞内三艘电动船舶同步推进建造。这家曾陷入发展困境的船企,正通过绿色转型焕发新生机。

  “历经多年亏损,2024年我们首次实现盈利。”董事长周园园难掩兴奋。目前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春节假期仍在赶工生产。转型成效显著体现在订单结构变化:除传统船舶外,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持续攀升。据周园园介绍,2024年该企业已交付7艘电动船舶,目前在建6艘,另有多个项目处于审图或洽谈阶段。

  作为福建省四大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福安市拥有26家船舶修造企业,19座船坞(最大20万吨级),船台65座,80%为万吨级以上,年修船能力200万吨,年造船能力150万吨。然而,受国际航运市场低迷、通航条件限制等因素制约,这个承载万人就业的民生产业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转型是破局的关键。”福安市工信局副局长王文恒坦承有双重挑战:相较先进地区,当地修造船工艺水平滞后;大部分修造船企业受下白石公铁两桥通航限制影响,无法做大做强。

  依托当地中小电机电器产业基础及毗邻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头部企业的地理优势,福安锚定“电动船舶重镇”的发展目标,开始了精准布局。“我们构建了‘三新’产业矩阵。”福安市船舶修造产业专班负责人之一林光详解规划:新能源渔业辅助船、新能源清洁船舶、新能源拖轮作业船舶三大核心板块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转型升级成效正加速显现。据初步统计,目前福安已交付新能源动力(含混动)及新材料船舶29艘,在建12艘,总产值约3.31亿元,电动船舶建造量约占福建全省一半。产业配套持续完善,11家企业获铝合金材质船舶生产资质认证。新型电动船舶亮点纷呈:“宁德东湖壹号”“大金湖”“闽江会客厅”“茉莉号”等电动船投入运营,49米双体纯电动客船“屿见77”进入建造冲刺阶段。

  绿能船替代成为新契机

  “我们将新能源船舶定位为渔业辅助船更新换代的主要方向,着力开拓绿色船舶新赛道。”据王文恒介绍,之前一些乡镇船舶为木质或铁皮泡沫船,小作坊制造,无船舶证书,也无法上保险。2023年福安市政府在下白石镇实施新能源船舶替代示范工程,由国企投资建造15艘新能源渔业辅助船,通过免费试用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记者在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看到,一些试验型电动渔业辅助船装载着养殖配套设备在海面上往来穿梭。渔民龚仙群已经试用了近半年,直夸“无噪音、无污染,安全、美观实用”。据中融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敏介绍,公司已经收集了大量的修改意见,并准备定制易于推广的标准船型,“有的渔民反映按键太复杂,我们正在研发‘一键启动’便捷操作系统”,下一步计划为渔民提供分期贷款或者“滴滴打船”租赁等灵活使用方式。

  面对行业检验标准空白,福安市创新制定了地方检验技术指南。据王文恒介绍,目前行业内尚未针对小型电动渔业辅助船舶制定检验技术规则,海事部门出台的《国内航行小型海船技术规则(2024)》明确规定不适用于渔业船舶。

  “没有通用的检验规则,用户就不敢下单。”福建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爱华说,小型电动渔业辅助船舶单艘净利润低,“如果订单量小,企业接单只能‘赔本赚吆喝’,很多船企都在观望”。

  因此,福安市依照海事部门的小型海船技术规则,制定了适用于当地的《12米以下新能源渔业辅助船技术参考指南》,明确了示范区域内船舶入籍登记法定程序,确保每一艘福安建造的电动渔业辅助船舶都能“入籍、持证、纳管”。

  “有了合规的厂家,保险公司才愿意承保。”福安市船舶修造产业专班办公室副主任余春说,以后福安船企生产的电动渔业辅助船舶都可以购买全船财产险,船舶第三者责任险也在协商中,“这样渔民出海更有保障,海上纠纷也会大大减少”。

  “为了加强监管,相关部门还建立了‘海上打船’智能化管理平台。”王文恒说,电动渔业辅助船舶的电控系统高度集成了智能芯片,使得每一艘新建船舶都被纳入管理平台,船舶的航行状态、航线轨迹、作业区域等都被相关部门全流程监管,从源头上减少了违规作业的可能性。

  多措并举促降本增效

  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针对电动船舶造价偏高、充电设施配套不足、市场推广受限等问题,当地政企协同创新,多举措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技术攻关降低“三电”成本。作为电动船舶的核心成本构成,电池、电控及推进系统约占整体造价的25%。“目前市场配套的电池是中小船型通用,价格比较高。”福建航电控制设备公司技术总监方锦斌说,企业通过船用电池专用化研发取得突破,新开发的适配小型船舶专用电池不仅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更实现成本下降。目前,相关企业正持续优化电池模组设计与生产工艺,推进电控系统集成化创新。

  研发多元化新能源动力。王文恒表示,在福安市工信局帮扶下,当地正筹划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平台,重点突破甲醇制氢、“氨-氢”能源转换等先进技术,通过开发甲醇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方案,构建起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多元化体系。

  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协同效能。福安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李宇轩表示,通过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计划,当地正力图构建从研发设计到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我们重点引入的再生铝项目可降低船体材料成本8%-10%,规模化集采也将使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李宇轩说。

  完善充电设施,破除应用瓶颈。针对充电设施缺乏的短板,福安市启动专项债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当地计划至2025年底,在福安市赛江流域8个沿江沿海乡镇布设153个直流充电桩,同步建设4个集充电、海上文旅、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该布局可满足港区作业、短途运输等多元化场景需求,为电动船舶商业化运营提供支撑。

  “我们还将开展乡镇船舶安全评估工作,逐步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船舶,并用新能源船舶进行替换,进一步打开电动渔业辅助船舶市场。”林光补充道。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