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工业园区与农村社区互动、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从地处鲁西的聊城、到泰山脚下的泰安、再到胶东半岛的威海,以人为本、融合城乡,正成为齐鲁大地统筹城乡发展生动实践的关键词。
新型社区:乡村公共服务新载体
冒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山东诸城辛兴镇辛兴社区,走进了74岁的房志明老两口家中。这套77平方米的2居室南北通透、干净整洁,比外面凉快许多。4年前,周边5个村纳入辛兴社区,他也从辛兴村村民成为社区居民。
“每平方米花1500多块钱就买上了楼房,现在生活方便很多,夏天能开空调、冬天供暖是地暖、做饭有天然气,家门口就有菜集、超市。”房志明告诉记者,3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女儿就在诸城务工,家里的4亩地还在,已不再种麦子,租给别人种烟叶每年能收入2600块钱,每月还有60块钱的养老金。村里像他一样住上楼房的还有很多,大家的土地还在自己手中。
整个8月,辛兴社区服务中心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我就在镇上一家企业打工,自家2亩多地没空打理,打算今年秋收后租出。”记者见到农民王明亮时,他正在工作人员陈华已的指点下登记转出土地意愿,目标价是每亩每年700元。
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是“磁铁”,吸引人的不仅是来审批办事。陈华已说,社区中心还设有卫生室、文化室、农技站,都向村民们开放。“我们还代受理养老保险业务,通知说,今年开始全省参保农民和市民的养老保险同步发放、同步增长。”有工作、有保障、有服务,辛兴村改为辛兴社区后,王明亮越来越有类似城里人的感觉。
穿过新修的辛兴河亲水平台,记者已站在辛兴花园的一栋栋楼间,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沐亮说,“现在看到的是地上的社区服务设施;看不到的是投入更大的地下基础设施,比如自来水、天然气、暖气、排污管线,都接入了城区管网。”建这些设施的资金从哪里来?市里把镇街属企业的税收和纳税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市级企业税收全部留归镇街。在各级财政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全面跟进。
“二三百人的‘巴掌村’,怎么通水通气,怎么配套医院、学校?”山东省社科院农村所所长秦庆武接受采访时反问记者。确实如此,山东的行政村数量多、规模小,逐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难度大。长期以来,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像王明亮一样不少农民先前办个独生子女证还得跑很远。
山东从2009年推广新型农村社区,按2公里的半径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同时运用市场手段,吸引设立超市、物流等经营性服务网络;动员农民自愿成立互助合作性经济组织。目前,全省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5190个。不少社区能够承办市级下放的几十项行政和市场服务,让群众办大事不出镇、办小事不出村。
“随着居住形态改变的,有生产方式,有生活理念,还有公共服务。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集中居住为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现实条件,要让农民带着保障上楼。”秦庆武说,新型农村社区集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性服务三位一体,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广大农民享有与市民大致相当的公共服务。
产城融合:城镇化发展新动力
没有产业,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发展城镇化,既要有工业园区配套和县域经济的吸纳,又要有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产城融合、以工补农是山东各地统筹城乡的特征,促进了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
站在烟台开发区西侧,业达科技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我们脚下原是一片荒滩,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吸纳人口40万。”管委会主任王曰义告诉记者,开发区经过“旧村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把73个村庄一次性融入城市新区。目前,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安置群众5万多名。通过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引导农民就近到企业工作,从种地耕田到打卡上班。
烟台是一个工业强市,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园区16个,2012年建成园区聚集人口达130万。园区众多是烟台城镇化推进的优势。但如果园区封闭式发展,将无法与农村融合。在不断探索中,烟台找到了同步建设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走“城乡一体、两区同建”的路子。
“考虑到我们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覆膜机的这个部位用海绵或橡胶都不行,可以裹上一层帆布……”步入诸城鑫兴烟农合作社,旋耕机、直播机、覆膜机……偌大的农机库停放着各类机具485套。理事长孙宝伟在指导社员隋松江如何使用覆膜机。“一个电话、服务上门”,49岁的隋松江笑着说,合作社对育苗、机耕、起垄全程都可提供机械化服务。“农村改成社区后,土地集中搞规模农业,原来两口子50亩还管不过来,如今依靠农机合作社,种220亩还很轻松,亩效益超过1500元。”
靠近城镇和工业区的农民容易实现就近城镇化,居住偏远又粮食产出低的村庄就要依靠农业产业化支撑。“社区5个村共有6家类似的农民合作社,5000多亩土地已流转2717亩。”孙宝伟介绍,社区入社农户超400户,原先多是种粮,如今主要发展优质黄烟、甜叶菊等特色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规模化烟叶农场。“老百姓除了拿土地租金,还能在农场里打工,比以前能多挣一倍的钱。”
“山东农村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良好协调了人口、土地与产业的关系,有效提高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宋军继说,统筹城乡就要让农民产业致富,一方面要减少农民,让部分农民进城享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好处,一方面要发展农民,让愿意继续务农的农民从土地获得效益、农村的生活更美好。
共享幸福:新农村建设新追求
城乡一体化并非一味建楼,特色乡村风貌也应得到保留,这成为一种决策理念。2009年,山东省有关部门提出“宜聚则聚、宜分则分”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选择农村居住形态。对经济条件好、群众意愿大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改造,避免了农民“被上楼”;对地处丘陵地貌、不宜集中居住的村庄,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居住环境。
农民集中居住搬进了小区楼,耕作还方便吗?鸡、猪等家畜往哪养?烟台牟平区大窑镇曲格庄村在旧村改造后,专门在村头建设了农机大院存放农机。村民李秀英就住在小区楼上,干净整洁与城里人毫无二致,令人意外的是,她还养了200多只鸡,李秀英说:“集中居住也不妨碍种田养鸡。旧村改造腾出的40亩地已经复耕,村里还专门建设了集中养殖区来养鸡、养猪。镇上干部说这是标准化规模养殖,既减少了粪污污染,还利于统一防控动物疫病。”如今,曲格庄人的观念有了变化,更多的人不再务农,或者从事服务业或者开网店创业。
一些农民不愿住楼,但幸福指数一点也不低。走进荣成市东褚岛村,一边是整齐漂亮的住宅楼,一边是传统古朴的海草房,界线分明却同样整洁。村党支部书记王本胜说,村里有650间海草房,其中百年以上历史的就有200多间。如今,不少老居民依然住在村中。见到村民蒋丽萍时,她正在燃气灶上做饭,“住惯了冬暖夏凉的海草房,这种热天不开空调也不熬人,配套的燃气供水也都有。”宽大的铝合金门窗、洁白的塑钢吊顶、干净的地砖,室内现代的装修与室外古朴厚重的海草交错融合、别有韵味。
离开东褚岛村驱车半小时,记者在东墩村见到了71岁的村民刘华,他从市修配厂退休就回到村里居住。刚开始村里脏、乱、差的环境让刘华很不满意,他为此还上访过。“如今村里条件好了,每天早晚两次垃圾清运,天然气主管道已到村,还有集中供暖。村民每年可以分到700元,逢年过节还有不少实物发。人们原先热衷省城户口、接着是市里户口,如今还是村里户口吃香。”据了解,村里距离市区40公里,已处于城市的末端。
统筹城乡不是简单地减少农村数量,而是尽可能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当的生活。如今,山东各地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全省基本实现路、水、电等“村村通”,8000多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40%的村庄实现村内主干道路硬化,半数以上的县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供水一体化已覆盖70%的农村人口。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