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军民产业融合共创新

2013年10月15日 11: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钟华林 刘 畅

  促进军工科研院所和地方经济双向持续发展、两翼齐飞——

  四川绵阳:军民产业融合共创新

  本报记者 钟华林 刘 畅

  10月14日,为期3天的“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在四川绵阳举行。本届科博会以“创新驱动·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为主题,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助推行业领域和区域经济共赢发展,绵阳也迎来创新驱动的新契机。

  说起四川长虹生产的电视、空调、冰箱等智能家用电器,大家都不陌生,但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宫”翱游太空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里,长虹集团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近年来,长虹先后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了9大系列、5万多只电连接器。

  在四川绵阳市,有一批企业像长虹集团一样,既为国防军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又在民品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城”,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是绵阳市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旋律。

  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被誉为我国“两弹摇篮”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在这座109万人口的城市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就达21.7万人。2000年9月,国家宣布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四川省也赋予科技城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如何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绵阳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别无他路,必须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五地”的建设步伐,促进军工科研院所和绵阳地方经济双向持续发展、两翼齐飞。

  绵阳市极力做好军转民项目的要素保障,让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科技城“落地生根”。当地先后出台了知识产权工作促进专利转化、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等20余项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政策支撑体系。

  绵阳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8%,不仅在中西部领先,甚至超过了许多沿海发达地区。2012年,绵阳为鼓励科技创新,投入补助资金3.3亿元。过去申请专利需要缴纳约4000元的费用,如果不成功,这笔钱就打了水漂。绵阳为此成立专项资金,解除了专利申请人的后顾之忧。今年1月到5月,全市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17%。

  通过多年的实践,绵阳科技城探索出了4种军民融合模式:以中物院的利尔化学、西普化工、科莱电梯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9研究所的西磁公司为代表的“院所自转”的模式;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为代表的“军工自转”模式;以九九瑞迪公司为代表的“院企联动”模式;以永贵科技、岷山实业为代表的“民企参军”模式。这4种模式已成为绵阳打开军民融合宝库的“四把钥匙”。

  经过多年发展,绵阳已建成长虹、九洲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及新能源、节能环保和化工、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的完备产业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2%,新产品产值率达54%,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61.3%。到去年底,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多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产值达到1030亿元。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