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出台两政策 地方债减压释放强信号

2014年05月22日 16: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2日讯(记者宋雅静)21日,两大服务于地方投资建设的重量级文件出台,2014年十省市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同时首批80个鼓励社会投资示范项目公布。这两大政策都服务于地方融资,地方债自发自还打开发债“正门”,地方亦可以用PPP手段缓解债务压力及风险。两大政策同天出台传递出中央缓解地方融资压力的积极信号。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多省区已着手政策落地,广东21日同时公布2014年自发自还债券148亿元。  

  额度和规模具有局限性发力尚微

  打开“正门”意义更显重要

  5月2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通知,允许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青岛等十省市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办法》中最突出的是强调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行政府债券,“自发自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地方政府发债终于可以脱离财政部“父爱式”代办偿还的襁褓。

制图:宋雅静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规定,自发自还是指试点地区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本地区政府债券发行、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机制。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表示,此次自发自还试点,并非完全的自主发债,实际是自行发债的升级版。不同之处在于,自行发债虽允许地方自己组织发行,但还是中央财政代为还本付息,再从地方扣除还债本息;而自发自还则强调地方要自行还本付息。此次纳入试点的上海财政局相关人士也表示,自发自还离自主发债还有距离。

  我国从2009年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09年和2010年,所有地方政府债券都是财政部代理发行的。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地方政府率先试点自行发债,但必须在国务院批准的规模限额内,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2013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山东省和江苏省。

  所谓“自主发债”,专家指出,理论上应满足“项目自主、发债规模自主、用途自定、偿债自负”的要求。目前看,自发自还试点地区在发债额度、期限等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从去年已经纳入试点的地方来看,由于发债规模受限制,效果还不明显,但意义尤为重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于地方债要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办法》最突出的是强调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行政府债券,“自发自还”真正为地方债打开了“正门”。

  民众聚焦:“自发自还” 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偿债怎么办?

  地域不同发债境遇亦有差

  “自发自还”因没有中央财政兜底,因此偿债风险备受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表示,“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义务、责任关系,对发行主体也就是地方政府的行政长官要有问责制,避免‘击鼓传花’、前任借钱后人赖账等恶性循环,对发债规模、用途、期限、程序、偿还资金来源、发债项目本身等都要有监督措施,否则后患无穷”。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办法》中亦发现,在推进自发自还试点的同时,此次中央更完善了对地方债务的管理体制。如对地方发债的规模、期限、发行方式、定价、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兑付等有一整套清楚的规定,是对地方发债的全面规范。

  5月2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开明渠、堵暗道,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控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并对债务进行分类管理,短期内并不容易实现。

  中国经济网记者还注意到,地域不同发债境遇亦有差。渤海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按照债务风险静态水平、债务的可偿付性、债务偿付的稳定性综合分析,区域债务风险较低的前5个地区分别是黑龙江、山西、新疆、河南、甘肃和宁夏,风险较高的前5个地区分别为北京、重庆、上海、吉林、河北和四川。不可否认,沿海省份经济、财政状况相对较好,市场认可度高,其经验复制到欠发达省份未必适用。虽然各地对于自主发债积极性比较高,但发行债券,也需要直面市场风险。

  同时自主发债还要求政府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这就包括资产负债表的制定等。这个任务恐怕不光是财政部门一家之力,还涉及各个方面。由于目前多数地方政府财务报表落后,对市场而言,就很难判断地方政府的实力。对于地方政府有多少土地资产、原有借贷规模,大都没有资产负债表来体现,这不是一个财政赤字能解决的。

  借道PPP缓解债务压力

  地方政府的强烈“渴望”

  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出台同天,首批80个鼓励社会投资示范项目公布同时出台。这两大政策都服务于地方融资,地方政府可以用PPP即公私合作模式缓解地方债的发行压力及风险。 

  有关报道称,从2013年开始PPP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将会有大量PPP项目涌现。黑龙江哈尔滨、河南洛阳、江苏泰州、湖南株洲等地都在积极开展政府官员培训,建立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地方项目库。其中哈尔滨和洛阳作为财政部试点城市已经率先启动了个别PPP项目。另一方面,多地省级财政部门正在谋划成立PPP项目统一管理机构,而浙江省有望成为首个设立PPP中心的省份。

  无论是地方自发自还债务,或是借力PPP,都体现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稳定经济发展的决心。回顾一季度全国经济形势,除了外贸不振、资源大省萎靡外,经济增速下滑的另一大原因便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减缓,而这又与房地产形势严峻有较大的关联。而新型城镇化,无疑是我们面临的新机遇,在高达40万亿元的融资规模预期下,这些融资手段能否起到重大作用,中国经济网将继续密切关注。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