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谈南水北调:调水是正常事 没那么可怕

2014年06月19日 17: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0日讯(记者宋雅静 石兰)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做客中国经济网“丹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报道活动”系列访谈。访谈期间,刘昌明表示调水是正常事,没那么可怕。自然禀赋給予我们水源条件,应科学利用,和谐调配。同时还指出,调水并非无止境,南水北调总体布局若形成网络,将基本解决我国确实问题。

    刘昌明院士做客中国经济网“丹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报道活动”系列访谈。中国经济网赵世楠/摄 

    调水是正常事:自然禀赋给予我们水源条件 应和谐调配 

  一直以来,社会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争议就从未间断过,甚至有舆论称調水是不合理的,是反自然的。对此,刘昌明院士为我们讲解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自然的禀赋給予我们的水源条件,我们应该采取和谐的态度,并非一定要改变自然。科学利用南水北调,可以解决水资源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刘院士表示,没有哪些城市可以单独依靠身边河湖、地下水来解决用水问题的,一直都有调水的情况存在,例如北京多次经历降雨偏少,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首都水资源规划协调小组就组织实施山西、河北省向北京市集中输水。自2003年到2010年,山西、河北两省就曾八次向北京市集中输水。所以在面对城市降雨偏少,水资源紧缺时,调水工程是正常情况。

  刘院士介绍说,客观的来看南水北调,五十年代初毛主席在视察黄河的时候提到调水,从那时开始,中科院和水利部就开始南水北调的调查。他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手段,作为一个途径来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而缺水常规分为三类,一类叫资源性缺水,第二类叫工程和设施性缺水,第三类叫水质性缺水,或者由污染引起的缺水。这三种缺水都是跟人有关系的。在自然当中生活,自然禀赋是一定有的,所以自然的禀赋给我们的水源条件,我们应该采取和谐的态度,这不一定是要改变自然,只是合理利用。

    调水是一种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手段 利大于弊 

  目前舆论有质疑说外地调水模式解决城市缺水有严重隐患,甚至有官员说南水北调隐患比三峡更可怕。刘昌明院士认为调水作为一种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手段,利弊应该平衡看待,如果利大于弊,就需要做。

  他提到我国和联合国专家在80年代出版了一本书叫《远距离调水》,这里面就提到一分为二的问题,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好事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所以南水北调肯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影响,比如说造价、移民占地、对生态的干扰等等。但经过科学的比较,它作为一种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手段,利大于弊,就还是需要做的。

  此外刘院士也强调,要充分注意到调水不利的这一面,有利于科学对待调水工程,并帮助继续克服工程中的难题。一分为二是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任何一个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案不可能全是正方案,没有负作用。恰恰不同的声音更能发扬民主,更能使我们深入认识不利的影响,对调水更有帮助。所以南水北调虽有缺点,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但已做过一些相关的评价,而且工程实施以后还有后评估,还可以弥补哪些方面对环境和生态有不好的影响,可以再继续克服。

  中国最缺水地区是华北地区,因为人均水量只有全国七分之一,但是经济非常发达,人口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西北地区当然也缺水,但是他们毕竟人口少,经济总量也小,而华北地区人口经济总量大,这缺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调水是重要的手段,就是为了解决缺水。

    南水北调总体布局若形成网络 将基本解决我国缺水问题 

  此外刘院士提到,南水北调是一个科学的战略布局,是供水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所以调水并不是无止境的。估计大致在2030到2050年中国蓄水增长要跟人口的零增长同步进入零增长,而且水的蓄水增长负增长。南水北调总体的布局如果能形成一个系统网络供水,这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

    中国经济网“丹水北流3000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报道”活动 

    刘昌明解读南水北调是否有水可调 

    刘昌明:南水北调是"解渴"手段 不会无止境调水 

    刘昌明:倡导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 从根源缓解缺水

    刘昌明: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理想 优于东线

(责任编辑:彭博)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