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贵阳8月30日讯(记者吴秉泽 通讯员郭乾)今年以来,贵州选派5.6万余名机关干部,成建制组建1.16万个驻村工作组驻村帮扶。广大驻村干部自带行李、炊具,沉入基层,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把脚印“印”到农家,把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位群众心里,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促膝话家常,真真切切听民声
夜间的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李家寨村,透过窗户的灯光如点点繁星,点缀在山间。不时响起的狗吠,划破夜间的宁静。
8月25日,晚饭时间刚过,驻村干部黄顺江就走进了村民魏永龙家,“知道乡亲们白天都忙,只能在晚上叨扰了。”问情况、询困难、找出路,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多才结束。
今年4月,水城县委组织部干部黄顺江作为驻村干部住进了李家寨村。考虑到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顺江采取“昼访夜谈”形式,利用晚上时间到农家“串门”,把政策送上门,把民情记心上,消除与村民的“陌生感”,村民纷纷翘首点“赞”。
“大家坐在一条凳子上交流,既拉近了干群关系,又了解了民情,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李家寨村支书杨洪国对“驻村夜访”活动很是赞赏。
据了解,“昼访夜谈”只是水城县驻村干部倾听群众声音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水城县推行以“夜访、夜问、夜解”的群众工作法,驻村干部把服务时间延伸至夜晚,走村入户,与群众谈心“访”情、寻计“问”策、答疑“解”惑。目前,全县驻村干部主动走访农家1.2万户,代理服务事项1000多件。
如今,在当地群众眼中,这些驻村干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干群一家亲,点点滴滴见真情
“真的没有想到,吴书记会这么尽心尽力地帮我们解决困难。”贵州省习水县永安镇白鹿村向家山组村民向开学得知驻村干部吴焱为解决村民饮水困难,“三进”水利局争取项目后,非得到村委会当面向吴焱致谢。
向家山组的水池由于修建时间较远,加之管理不善,已无法发挥其功能,全组370多人的饮水问题出现困难。
为解决群众饮水难题,吴焱“三进”县水利局争取资金,最终争取了到对废旧水池翻修的项目,还在路上“拦”住前往临近乡镇的规划员,请他们到向家山村民组设计水池及管道安装路线,最终成功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困难。
吴焱自今年驻村以来,努力当好“服务员”、“调解员”、“办事员”,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只有把农村当家,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吴焱眼中,干好驻村工作是件两全其美的事,“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同时,提升了自己服务群众的能力”。
据了解,驻村以来,吴焱与白鹿村干部齐心协力,先后为该村争取到道路建设资金3.5万元,协调扶贫资金60万元发展红心柚60亩,为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新基础。
合力谋福祉,实实在在帮发展
贵州省修文县谷堡乡花塔村地处偏僻,人均耕地不到1亩,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如何发展经济,让群众富起来,是历任村干部思考最多也最头痛的问题。
修文县地税局干部喻平被选派到花塔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驻村工作组组长后,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查找制约发展的原因,寻找发展出路。
在了解到村里荒山荒坡多,生态植被较好的情况后,喻平多方走访,筹措资金,于2013年初以流转土地方式,规划建设4000亩猕猴桃示范园,目前已种植猕猴桃2000多亩。此外,还引进企业投资兴建蛋鸡种苗场。一批富民产业相继发展起来。
有了新产业,花塔里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就有了坚实基础。预计今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可望突破6000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贵州广大驻村干部改变扶贫思路,不再简单地给项目、给钱,要更加注重出主意、找项目、供技术,极大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自生动力。
如今,贵州的广大驻村干部在农村这个大课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惠民生,结穷亲、结对子,送温暖、送服务,用汗水、智慧和真情搭建起一座坚实的干群“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