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双桥环卫局:用"最少投入"换"最美环境"

2014年09月09日 13: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于 泳

承德市双桥区环卫局第一清洁大队工人正在清扫街道。 张宏熹摄

  下午3点左右,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环卫局第一清洁大队工人邵爱华和寇天铎来到责任路段,开始下午的清扫工作。两个人顺着主路、路沿石、绿化带,轻巧地挥动扫帚,不到20分钟的时间,身后几十米的路段变得干净整洁。

  邵爱华告诉记者,能够轻松高效工作的奥秘就在于他们手上的自制扫帚和簸箕,在双桥区的环卫工人中,这套装备被称为“扫地神器”。由于经常清扫街道,配发的扫帚很快就只剩下骨架,无法使用,环卫工人们在工作中逐渐发明了“扫地神器”。他们从收集来的废弃尼龙编织袋上抽出一根根细丝,再扎成一束束“尾巴”,捆在扫帚骨架上,形成扇面。经过改装的扫帚变成了毛茸茸的“大刷子”,不仅使用寿命延长了,使用起来效率也有了较大提升。邵爱华说:“如果不绑编织袋,一把扫帚顶多用两天,改造之后能用一周。簸箕也是我们用废旧编织袋和坏掉的墩布把自己做的,很实用哩。”经初步统计,仅“扫地神器”这一项发明,可以使双桥环卫人每人每年节约扫帚上百把。扫帚的成本是每把6元钱左右,簸箕的成本是每个40元左右。环卫工人手工制作的扫帚和簸箕让扫帚的成本至少节约了一半,簸箕的花费全部节约了下来,最关键的是工具既耐磨又好用。

  79台车,每天的油费在1.2万元左右,这是5年前的统计数据。139台车,每天油费不到8000元,这是现在的加油记录。车多了、油价上涨了,用油怎么减少了?双桥区环卫局设备科副科长高艳平告诉记者,全局139台车只有一张加油卡,每台车都安装了GPS监控软件,后台部门可以随时定位车辆位置、通过电脑计算最佳行驶路径和行驶里程来控制油耗。此外,每辆车每月都要统计单车油耗,对油耗偏高的车辆司机进行约谈和技能培训。

  今年8月,承德市外八庙景区边上多了一座“移动公厕”。双桥区环卫局局长王树勤告诉记者,这个三人位的公厕造价14万元。乍一听,14万,好高的价格。可是,这个公厕全部由304不锈钢制成,带有中央空调、节水冲洗系统、通风系统、LED照明系统等多套先进设备,可以说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一个三人位的移动公厕,总重量只有3吨,使用寿命在15年以上,还可以在景区周围自由安装,对承德这个旅游城市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一套设备,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安装维护都是双桥区环卫局工人的智慧结晶。

  双桥区环卫局现有职工2043人,每天都有520万平方米的街道需要清扫保洁,500吨垃圾需及时运送至垃圾处理厂,139台环卫保洁车辆需同时上街运行……如此巨大的服务范围和工作量,必然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然而,每个双桥环卫人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根植内心的勤俭,造就出一个个鲜活的节俭实例,用“最少”的投入打造出了“最美”的环境。(经济日报记者 于泳)

(责任编辑:杨默)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