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在贫瘠土地上演绎绿色精彩

2013年04月28日 15:2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8日讯(记者张济和、通讯员梁世芳) 初春承德,喜讯频传:在全国“2012绿动中国”活动中,仅评出的6个“绿色城市”中就有承德;承德全市森林资源总资产达121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款3.28万元,并形成林果加工、森林生态旅游、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以及林下经济等四个产业;今年重点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正在着力推进,一个“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即将出现……

    “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地和阻挡风沙屏障的承德,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颇为迫切和重要。”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介绍,近年来,承德立足市情,找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使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层次变化。

    小坝子:风沙地中织绿锦

    走进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榔头沟,再也见不到“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沙进人退”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蓝天、青山、绿树,天地相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这还是那个风沙肆虐、沙进人退的榔头沟吗?

    “你别不信,仔细瞧瞧那条绿色风景带,就是过去的沙丘区。这些年俺们铆足劲植树造林,从几公里外运来黄土,放在挖好的沙坑中,然后才能栽上树苗。每隔一两天就要浇一次水,这样持续多年才能让树苗成活。现在,榔头沟村的绿化率已经达到80%!”村委会主任吴喜和的一番话打消了我们的疑虑。他又接着说:“现在,我们村家家院里都能种菜了,看着房前屋后菜畦里的喜人绿菜,就知道乡亲们日子过得多滋味了。如果放在10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榔头沟村地处风口,曾是小坝子乡风沙灾害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村民生活苦不堪言。2000年,小坝子乡沙化面积达113.3平方公里,形成了19个沙坡,82处大小流动沙丘。这些流沙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北京逼近,成为北京沙尘暴源头之一。当年5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榔头沟村考察时指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自此,榔头沟村以及整个承德打响了生态建设攻坚战。

    榔头沟的巨变只是承德京津风沙源地区生态建设与治理的一个缩影。13年间,承德强力实施了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初步建成了滦潮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等五大防护林。目前,不仅有林地面积达33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8%,沙化面积比八十年代减少34.8%,还构建起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建起旅游型乡镇72个、旅游型村182个,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孤山子:荒山坡上筑富路

    “我们这大山沟呀,大多都是山坡地一年下来累够戗也要打不了多少粮,总是过穷日子。自从栽上这板栗树,没几年日子就越来越好呀!”说这话的是兴隆县孤山子镇孤山子村的栗农徐敏。他种植板栗已有20年了,昔日不打粮的山坡地,如今已栽满了栗树,年产板栗万斤,年收入达七八万元。

    初春三月,乍暖还寒,笔者在兴隆县孤山子镇采访时,正赶上降温。但料峭的寒风并没有挡住涌动的春潮,田野里山坡上随处可见栗农忙碌的身影。“小板栗变成大产业,在孤山子镇像徐敏这样靠板栗富裕起来的农户多了。”该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赵井立告诉记者:“如今,板栗产业已逐步成为全镇农民持续增收的‘真金白银’,去年板栗产量突破1.2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镇计划再栽植板栗树3万株,建设精品板栗园1000亩,力争到2015年全镇板栗面积达到8万亩。”

    孤山子镇仅仅是承德通过种植板栗致富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板栗树已成了承德农民的“摇钱树”;板栗产业成为承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浓墨重彩之笔。目前,全市板栗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年产量达到15万吨,已建成46个重点乡镇板栗基地建设。在承德除板栗树外还重点发了山楂、核桃、山杏等果树,全市已建成1090万亩林果产业基地,实现农民人均10亩林、1亩果,还打造出食用菌、山楂、山杏等七大现代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安杖子:大山沟里飘菇香

    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的平泉县卧龙镇安杖子村,昔日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现在该村有93%的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每年生产食用菌达300多万盘(袋),年创产值25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初夏时节,走进安杖子村,食用菌棚到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菇香,成为一道令人称奇的风景,引来众多国内外客商、专家、创业者们订货、探秘、考察。多年来一直收购上等香菇的日本客商说:“品质最好的香菇就产自得天独厚、青山绿水的承德。这里有良好的生长蘑菇的刺槐林”。

    近年来,地处燕山深处的平泉县,立足有限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出了无限财富和奇迹。目前,全市发展食用菌达2亿多盘(袋),已形成近30多万人口参与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食用菌产品远销美、日、韩、荷兰、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3000多万美元。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承德人发现一个致命问题,以锯末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每年要“吃”掉上亿公斤的木料。如何既要让食用菌产业“吃”饱,又要让绿水青山长存?该市在掀起一次次大造刺槐林高潮,坚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循环发展理念,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废料→菌糠饲料→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池→沼渣、沼液→还田作肥料”的闭合式循环经济链,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丰收”。

    

(责任编辑:秦宇雯)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