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福建福鼎市潋城村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

2014年09月12日 10:5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陈煜

  

潋城村一角。 (资料图片)

  厚重的城墙,哗哗流过的清澈河渠,绿意盎然的创业园区,三五成群飞舞的白鹭,还有漂亮别致的农家楼房、苍郁挺拔的古树、青翠欲滴的修竹……这就是福建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美丽山水田园画卷。

  潋城村位于太姥山山麓东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域面积4.8平方公里,有户籍人口2198人。村里既有唐朝灵峰古刹、宋朝朱熹讲学遗址、明朝抗倭古堡、潋城暴动旧址等众多历史遗迹,又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全村林地5519亩,森林覆盖率达78%。

  曾几何时,潋城人过着手拿金饭碗去要饭的穷日子,是一个负债达30多万元的贫困村。

  “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得益于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潋城村党支书王雷平说。

  2006年,潋城村将市里下拨的270万元生态补偿基金和土地整理项目补贴资金,投入到古村落修复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并投资建设了一期占地120亩的潋城新村,村民只需自付四分之一的建房费用,房子立面装修由村里买单,许多村民利用新房子开起农家乐。同时,村里又投资300多万元修建了停车场、绿地广场、步行街、灯光照明等配套设施。经过多年的修建与保护,潋城村逐渐显山露水,村中有景,景中有村,一拨拨的游客慕名前来休闲观光。

  在潋城村的山坳中,有一大片温室大棚。这是绿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面积3000多亩,主要种植以色列品种的番茄。“潋城村空气清新,周边又没有工矿企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我们选址潋城村的重要原因。”绿鑫公司总经理潘明辉对于公司的选择感到十分满意。正是冲着村里的优美生态,绿鑫公司又相继在此创立了农民创业园和休闲农业观光园。农民创业园以家庭农场的方式运作,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专业合作社,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农民则从土地入股中分得红利。创业园还为当地120多个50岁以上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每人月均收入近3000元。休闲农业观光园占地60亩,由生态观光园、生态采摘区、生态餐厅、田间农民学校等几部分组成。

  在潋城村,致力于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不止绿鑫一家。2006年,潋城村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建成了田成方、树成排、渠相连、水相通的现代化规范农田,引进了天益菌业、乾丰奶牛、鑫生态、大森林农业合作社、曼地亚红豆杉公司等多家农业产业化企业,按照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抓好食用菌、畜牧养殖、菜篮子、茶叶等特色农业,潋城村民也从中获得丰厚收入。

  深受当地良好生态环境的吸引,在外经商的企业家谢斌回归故乡,投资创办了安诺纸业公司,吸纳800多名本村村民就业。这是一家花园式的工厂,绿化面积达40%。为做好环保工作,保护村里的良好生态环境,公司投入3000多万元购买环保设备,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可再次作为生产用水循环使用,做到污水零排放。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一般企业生产1吨纸需耗水30吨,安诺纸业只需耗水10吨。安诺每年采购6万吨原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大部分材料都经过循环利用,每年形成的废浆只有100吨。而这100吨废浆又卖给一家下游企业作为生产加工一次性拖鞋的用料。可以说,企业的建设发展与村里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是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样板。

  “环境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舒心了。”潋城村村民用最简单和质朴的话总结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景象。

  链接

  潋城村地处福建东北角的太姥山下,距太姥山镇区约5公里,全村588户,户籍人口2198人,流动人口820人,辖有6个自然村,其中包括一个少数民族畲族自然村和一个三峡移民点。2013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2亿元,村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20元。(经济日报记者 陈煜)

(责任编辑:杨默)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