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③
青海借机“新丝路”:生态为本 交通先行

2014年09月29日 08:09   来源:CE.cn   王佳 安春兰 赵梓潼

    相关新闻: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①4岁前海:金融改革成果初收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亮点新成就”系列② 深港合作新突破 港企集聚地见规模 

  繁荣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如今因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加深又一次热闹起来。建国以来,新时代的经济和人文合作,汇聚新硕果,焕发勃勃新生机,“古丝绸之路”变身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蕴藏巨大潜力。

  探索生态经济新路径

  新丝绸之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青海,以自己独有的生态优势正在做出贡献。

  三江源风光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口增加、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变暖等因素,三江源千里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大批河流、湖泊干涸萎缩,当地的藏族牧民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有的被迫移居他乡。

  青海贯彻十八大精神,作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选择。走出一条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近几年,青海加大青南生态、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推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环境、柴达木盆地和东部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严格控制青南、环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头的降水量逐年增大,有效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曾经干涸的湖泊重新蓄水甚至恢复原有面貌。

  目前,投资75亿元、历时8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据了解,从2003年起,三江源区所在的青海省开始有计划地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并通过免费提供住房、提供生活补助等形式将生态严重退化区的牧民迁往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居住。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三江源移民新村藏族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里,孩子上学、看病就医以及交通运输条件都比过去方便多了。”玉树州杂多县格桑花小镇镇长拉毛说,移民新村每户牧民都获得了政府免费提供的60多平方米的住房,还享受政府每年6000元的生活补贴。生态移民让这些世代过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藏族牧民们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给青海带来的经济发展的红利。青海省积累多年经验,开辟出独特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生态购买等系列生态工程,实现生态资本产权化和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并加强后续产业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小城镇与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止于此,青海还以生态产业为互动纽带,通过社会化投资、融资和系列政策支持,加强与西宁、拉萨、格尔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互动,加大信息技术传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置换和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区域特色生态产业,由区域互动与投入互动到制度互动再到产业互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此外,青海在西部率先开展生态补偿碳交易,探索生态补偿的新路径,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核算体系。

  拥有令人艳羡的良好生态环境,青海省还将依托三江源沿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高原旅游名省。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有机融合,利用高原自然生态、民俗风情、文化遗址、遗迹及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旅游的内涵。

(责任编辑:袁霓)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