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西:畅通北上南下国际大通道

2015年05月06日 22: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童 政 周骁骏

 

图为一艘海轮停靠钦州港勒沟码头装运货物。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广西与陕西,一个在西南地区,一个在西北地区,这两个在地理上相隔并不近的省区近日在南宁牵手,南宁海关与西安海关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推进广西、陕西两省区通关便利化。

  两省区的合作事项包括:推动两关区之间、与沿线沿路国家海关之间实现贸易便利与安全;深入推进区域通关改革,实现口岸、特殊监管区域、内陆无水港及所有海关监管场所之间物流“自由”流动;对两关区高信用企业及一般认证生产型出口企业,广泛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等。

  让两省区牵手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蓝图中,与东盟国家山海相连的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及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修编,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对广西的重叠覆盖。除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目前,广西有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个驱动开放合作的“双核”,有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物流园等保税物流体系,启动了中马“两国双园”建设。还有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凭祥园区等多层次的开放平台,组成了广西贯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合作平台体系。

  广西计划建设以南宁为节点的“一带一路”北上南下国际大通道,从南宁向北通过贵阳、重庆、成都到西安再到兰州,与丝绸之路相连接,从南宁往南到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打造中国到中南半岛的经济走廊。通过南宁节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有机衔接、互相支撑。

  为加快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近期动作频频。3月16日,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该创新中心以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为目标,致力于发展中国—东盟领域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重大问题的合作与创新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

  已经在广西南宁举办11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过去是自贸区建设的助推器。如今,博览会正在转身成为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研发部部长黄革日前表示,今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第12届东博会将于9月18日至21日在南宁举办,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创海洋合作美好蓝图”主题,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除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值得关注的还有在南宁建设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广西与科技部共建的中泰(泰国)、中柬(柬埔寨)、中缅(缅甸)及中老(老挝)技术转移中心已顺利建成,并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双边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的活动。

  在互联互通方面,广西织起了港口、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通信光纤“五张网”。北部湾港已联通东盟47个港口,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广西与东盟主要城市开通了民航航线,铁路与泛亚铁路相连。中国与越南公务车和客货运汽车实现了不换牌照互通直达。还有东兴北仑河二桥项目等重要互联互通项目已开工建设或正在推进前期工作。

  为加快衔接“一带一路”战略,目前广西已启动北部湾自贸区的申报工作。钦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黄立和说,钦州已建立了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基地,构建与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的互联互通网络。北部湾自贸区的申报,是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把北部湾地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举措。目前,广西已积极开展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研究,今年将继续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投入,将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港口物流等256个重大项目,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

  加快各项通关改革措施有序推进,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也是广西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与西安海关开展通关合作前,南宁海关与湛江、海南等海关及港务部门协作,推动“三地七方”签署了《环北部湾口岸部门及港口企业深化合作备忘录》,促进环北部湾地区通关一体化改革。通关改革,使货物平均通关时间减少50%,通关成本降低近30%。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