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环保部发布今年前5月全国74个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作为重污染区域的河北却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与拉萨、海口和厦门等比肩而立。这就是张家口。大气环境能在短时间实现惊人变化,得益于坚持绿色崛起、打造京津冀最佳生态涵养区的发展理念在张家口得到贯彻落实。
张家口曾是华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一度在河北排名前列,有“张老三”之称,各类企业上万家,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让这里成为全国重污染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陷入停滞。但同时这里也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脆弱,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0.4%,水土流失严重,风沙肆虐,不仅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同时也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全市仅农村贫困人口就达百万人左右。
面对生态倒逼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张家口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作为城市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张家口市委书记邢国辉表示,“生态环境对张家口来说,就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命根子,我们宁可经济发展得慢一点,也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要用钉钉子的韧劲来开展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就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张家口主动加码干工作,去年河北省下达给张家口的减排项目是41项,但市里又主动增加了72项,而且这100多个项目均是百分之百完成。
改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切断污染源头。“钢铁、煤炭、水泥、化工原本是支撑张家口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在都成为产能压减的对象。”张家口市发改委重点办副主任刘志刚介绍说。近年来,张家口对大气污染防治完成情况已经成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在毫不手软的措施推进下,全市共有900多家工业企业和600多个煤炭市场先后被关停,30多家企业从主城区外迁,100多个高排放、高污染投资项目被拒之门外。
仅去年一年,就取缔煤炭经营企业812家,关闭整顿矿山84家。压减炼铁产能426万吨、粗钢产能389万吨、水泥产能278.6万吨。削减二氧化硫7688吨、氮氧化物18280吨。其中,有95年历史的宣钢一下子改造淘汰了4座高炉、3座转炉、9台烧结机,投资十几亿元实施了35项节能减排项目,污染大户实现了“零排放”。硬措施下,张家口生态环境大幅改善,2014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4.91,比上年下降29%;今年前5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3,同比下降27.1%。
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加法和减法同做,2000年以来,张家口把区域绿化作为发展生态涵养区的重点,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近2000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0.4%提高到36%,增长幅度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增幅的总和。仅去年一年,张家口就投入资金15.93亿元。实施创森达标、千树绿化等七大生态建设工程131.8万亩。通过这一增一减,使张家口成为首都周边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2014年,张家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较2013年增加30天,相当于整整增加了一个月的好天气。今年1至5月,张家口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24天,又比去年同期增加15天,其优良指数在长江以北37个监测城市中排名第一。
节能减排措施给新兴经济带来了无限发展空间。随着生态优势的显现,伴随而来的:沃尔沃汽车制造、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君乐宝婴幼儿奶粉加工、坝上云计算基地、上海久有基金……一批“高大上”项目的集中落户,形成了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态旅游、食品加工、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等多种新兴产业。截至今年5月,张家口风电装机容量670万千瓦,并网629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45万千瓦,并网45万千瓦。体育休闲产业集聚的崇礼也因亮丽的环境使其成为北京申办冬奥会伙伴城市。去年,崇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到河北第一,19.35万贫困人口实现了总体脱贫。(经济日报 记者雷汉发)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