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江口:精准扶贫富万家

2015年09月16日 07: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贵州省江口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居住着土家、苗、侗等18个少数民族,拥有24万人口。近年来,江口县探索开展了两个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的30%用于贷款贴息试点工作,撬动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9600万元,缓解了扶贫资金投入瓶颈。

  为做细做实精准扶贫工作,江口县探索建立了贫困户“双评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精准识别机制;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家庭档案”,以组为单位绘制了民情地图,以村为单位建立了“村情信息库”,以县为单位建立了“小康信息库”,从而精准施策,制定帮扶计划。

  “我家将土地流转给葡萄种植大户,我还可以在葡萄园打工,收入比以前强多了。”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村民罗朝堂告诉记者。

  61岁的罗朝堂原是黑岩村三类低保户,2013年,他家人均纯收入1920元,2014年,通过产业带动,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3980元。

  2014年,凯德街道以黑岩村禾梨坳2000亩紫秋葡萄精准扶贫示范点为中心,先后在乍水、大坡等地建成葡萄示范基地3000余亩,并成立了江口县五农民居高山葡萄专业合作社、乍水紫秋葡萄有限公司,带动了全村7个村组265户896人脱贫致富,解决就业200余人。

  怒溪镇骆象村肖大顺也是江口县精准扶贫的受益户。

  “我自己有2.5亩茶园,平时自己管理,闲时到江口象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去打零工,一年下来可以挣5000余元,加上2.5亩茶青收入,一年可收入1万多元。”肖大顺说。

  过去,肖大顺一家3口靠种植传统农业谋生,年收入不到1000元。

  近年来,骆象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采用企业支撑和龙头牵引带动茶产业发展。

  目前,全村有规模以上茶园15处,茶园总面积已达1.2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7500亩,建茶叶加工厂4家、流水线4条。

  立足梵净山资源优势,江口县筹措资金对寨沙侗寨40余户贫困户的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同时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对寨沙侗寨进行整体包装。梵净山担保公司通过国开行提供小额贷款,对有条件办旅游却缺乏资金的农户一律实行担保贷款,使寨沙侗寨40余户贫困农户获得资金保障。而为了让更多农户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2010年,江口县农村信用联社和太平镇双方牵头设立等级评定小组,对寨沙侗寨76户村民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有针对性地发放农村小额信贷。

  “以前守着梵净山过穷日子,现在办起农家乐,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曹妹山庄老板娘曹恩旭说。

  今年上半年,寨沙侗寨户均收入达到8.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8万元,实现全部人口脱贫。

  结合精准扶贫,江口县把解决农村困难住房户、农村危房改造户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依托凯德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把扶贫生态移民安置与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统筹规划,使搬迁的贫困群众通过务工、经营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创业,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能融入。

  “以前在高山上居住,除种田外,农闲时节进城打短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到县城安置点居住后,孩子读书、就医、务工方便多了。”双江街道窍湾安置点居民杨秀军说。

  杨秀军通过贷款与朋友合资在县城搞起了装修公司,妻子到超市打工,年收入7万余元,一家人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据了解,2012年以来,江口县共规划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10个,目前已建成太平小河、双江窍湾、民和集镇、闵孝提溪土司城等5个安置点。

  通过自查验收,江口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末的49300人减少到37783人,完成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51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23.5%下降到18.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72元,同比增长13.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24%。全面完成了整县“减贫摘帽”省定复查验收指标。(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