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北五市一区加速经济协作 错位发展求共赢

2016年04月01日 09:5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始于1986年,涵盖福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五市一区,面积78760平方公里,人口2024.725万人,分别占福建全省63.5%和52.45%。成员既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山区。协作区成立以来,依托各自区位特点、自然禀赋和产业特点进行城市间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协作区一以贯之的宗旨。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五市一区内建设协作项目344项,完成投资额7460亿元。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共享民生事业、对台交流合作等多领域取得较大成效。经过近30年协同发展,“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已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城市群和经济体。

  作为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协调和协同建设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协作区各城市合作共建基础设施100项,完成投资超过3800亿元。一批高铁主线和铁路支线相继完成或开工建设;多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实现了协作区内城际间无缝对接;通过福州、宁德、平潭三地“港政、船政、沿海水路运政”统一管理,实现了港口资源整合;省会福州国际机场扩建和内陆城市机场建设有效提升了周边城市的出行能力;一批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核电、风电和新能源项目为协作区内城市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撑。

  产业加速融合。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协作区共实施了142个产业对接项目,完成投资3413亿元,产业涉及农林牧副渔、先进制造业及第三产业。工业合作依据科学布局、合理分工、错位发展、转型升级的原则,通过引导工业项目向不同园区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文化合作方面,各地立足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高速路网连接起来的闽东北旅游网络,则逐步形成了区域旅游大合作、大发展的格局。

  “山清水秀、海阔天蓝”是闽东北的主要特色,协作区中的南平、三明两市是福建省重要的林区和生态保护区,也是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主体。在国家支持福建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利好政策下,协作区坚持以生态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以“共建生态安全格局、共推环境联防联治、共谋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为合作理念,初步实现了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目标。

  记者从《“十三五”期间闽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了解到,协作区成立以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始终被置于重要位置。各城市坚持以“创新服务推进发展,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保障安全”为工作理念,以最严格的标准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实现了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并进。近5年里,协作区共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项目26个,投入资金130亿元。林业方面,通过实施林权改革,建设现代林业和四绿工程,促进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水源方面,闽江流域城市坚持不懈抓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河长制”强化闽江干支水质达标考核,流域所经的市县乡村四级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闽江干支流水域功能和水质达标率长期维持在98.8%至100%之间,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目标。一个“山海相拥、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的生态景观格局正在形成。

  作为协作区内最大的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福州市龙头带动作用意义重大。“要打造福建发展的新引擎,必须在更高起点上携手推进‘十三五’时期闽东北区域的深度融合发展。”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表示,只有把闽东北协作区置身全国发展大格局,加速协作、抱团打拼,联手打造福建发展的新增长极,才能实现区域合作的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和跨越发展。

  “闽东北经济协作区五市一区城市在产业、资源、政策方面各具优势,但要实现更大突破和持续发展,必须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福州市市长杨益民说,未来5年,协作区将依托自由贸易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政策平台,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深度交流合作机制,健全科技、人才、旅游、卫生、文化等对口协作协商机制,推动区域协作向多领域、常态化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领域,将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或民间力量参与区域协作,以资本、品牌、技术等为纽带,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和自身优势,突出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生态文明、改革开放、共享共建,将协作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市场要素对接对流、社会保障共建共享的区域。

  按照这个规划,到2020年,闽东北地区将成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和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省区域合作以及一体化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协作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将接近50%。(经济日报 记者 石伟)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