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走出绿色"重生"之路

2016年07月08日 10: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新伟 吴秉泽

  仲夏时节,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大树林村的九丰山地高效农业园,挤满了前来采摘的游客,绿的黄瓜、红的番茄……数十种蔬果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据项目负责人冯安源介绍,园区集蔬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为一体,全部建成后,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蔬菜5万亩,年生产优质蔬菜3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

  万山区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汞工业基地。随着资源枯竭,该区也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近年来,该区积极发展山地农业、工业旅游,推进矿渣等废弃资源再利用,初步走出了一条绿色“重生”之路。

  万山之变,折射的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不懈努力。

  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贵州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理念融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贵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关口,同时森林覆盖率超过50%,较201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贵州首先抓好顶层设计。按照中央部署,该省结合实际制定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实施方案,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同时改变考核“指挥棒”,对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取消GDP考核或者降低权重,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放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此外,该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出台了我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等,有力推进了生态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植绿”“护绿”,做到既不能欠新账,更要还旧账。

  2015年初,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预计用3年时间,以县乡村造林绿化、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抓手,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300万亩,让大地绿起来。

  贵州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经济的绿色水平。“十二五”时期,该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450万吨目标任务。

  同时,贵州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两把“利剑”,划定生态红线,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守住了绿水青山,如何换来“金山银山”?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贵州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一时增长的邪路,也不走捧着绿水青山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穷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

  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做强做优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这是贵州的跨越新路。

  发展大数据,迈向中高端。2014年以来,贵州省把大数据当做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2015年该省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大数据正成为引领该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今年2月,贵州正式获准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做强大旅游,笑迎八方客。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连续11年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与时俱进推动旅游业发展升级。“十二五”时期,该省旅游总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呈现“井喷”增长态势。

  做优大生态,绿色产品销远方。近年来,贵州一方面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注重品种、品质、品牌,烟、酒、茶、中药材等特色“名片”日益响亮。

  贵州全力打造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和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风生水起,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27.22万亩,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满足群众生态环境需求,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留住蓝天绿水青山,还得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程,贵州在路上。(经济日报 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