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走出绿色"重生"之路

2016年07月08日 10: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新伟 吴秉泽

  仲夏时节,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大树林村的九丰山地高效农业园,挤满了前来采摘的游客,绿的黄瓜、红的番茄……数十种蔬果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据项目负责人冯安源介绍,园区集蔬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为一体,全部建成后,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蔬菜5万亩,年生产优质蔬菜3万吨,产值超过3亿元。

  万山区素有“中国汞都”之称,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汞工业基地。随着资源枯竭,该区也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近年来,该区积极发展山地农业、工业旅游,推进矿渣等废弃资源再利用,初步走出了一条绿色“重生”之路。

  万山之变,折射的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不懈努力。

  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省份,贵州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理念融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贵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关口,同时森林覆盖率超过50%,较201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贵州首先抓好顶层设计。按照中央部署,该省结合实际制定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实施方案,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绿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同时改变考核“指挥棒”,对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取消GDP考核或者降低权重,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放到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此外,该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出台了我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等,有力推进了生态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植绿”“护绿”,做到既不能欠新账,更要还旧账。

  2015年初,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预计用3年时间,以县乡村造林绿化、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抓手,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300万亩,让大地绿起来。

  贵州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升经济的绿色水平。“十二五”时期,该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450万吨目标任务。

  同时,贵州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两把“利剑”,划定生态红线,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守住了绿水青山,如何换来“金山银山”?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表示,贵州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一时增长的邪路,也不走捧着绿水青山金饭碗过穷日子的穷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路。

  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做强做优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三块长板”,这是贵州的跨越新路。

  发展大数据,迈向中高端。2014年以来,贵州省把大数据当做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2015年该省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增长37.7%。大数据正成为引领该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今年2月,贵州正式获准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做强大旅游,笑迎八方客。贵州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连续11年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与时俱进推动旅游业发展升级。“十二五”时期,该省旅游总收入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呈现“井喷”增长态势。

  做优大生态,绿色产品销远方。近年来,贵州一方面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注重品种、品质、品牌,烟、酒、茶、中药材等特色“名片”日益响亮。

  贵州全力打造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体产业和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风生水起,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总面积达到527.22万亩,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满足群众生态环境需求,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留住蓝天绿水青山,还得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工程,贵州在路上。(经济日报 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