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万州临港经济风生水起 依托港口引进项目

2016年08月23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吴陆牧

图为重庆万州港江南沱口集装箱作业区。 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重庆万州的优势在区位、在港口。万州港作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已经成为川东北、湘鄂西、陕南、渝东南、黔东北等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资出海通道。

  近年来,万州区依托丰富的岸线资源,不断加快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布局,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方式,快速培育壮大汽车制造、能源建材、特色化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快港口与企业、港口与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

  尽管连日高温,但重庆市万州区新田港一期的施工现场依旧繁忙,伴着隆隆的机器声,车辆往返穿梭,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记者了解到,新田港一期工程的1号和2号泊位目前已经完工,其余3个泊位正在抓紧建设,预计2017年年底投产。

  万州新田港是重庆市枢纽港口之一,建成后将有5000吨级泊位18个,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4000万吨,年集装箱吞吐能力150万标箱。“这里未来将是三峡库区辐射范围最广、服务能力最强的铁水、公水联运枢纽港。”万州区交委副主任蒋明说,当地正在规划建设新田港铁路专用线,借助水铁无缝衔接,新田港在长江黄金水道上的物流集散功能更加凸显:向东可衔接长江中下游与东南亚地区货物运输,向西可通达四川、陕西、云贵地区。

  新田港的建设是万州区现代化港口布局的重要举措。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长江岸线全长80多公里。近年来,万州区依托丰富的岸线资源,不断加快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布局,并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建成长江上游重要临港经济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

  万州区区长白文农表示,建成长江上游临港经济产业基地,既是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的具体举措,也是万州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万州的优势在区位、在港口。记者了解到,万州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也是长江上游主枢纽港中唯一的常年深水良港,已经成为川东北、湘鄂西、陕南、渝东南、黔东北等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资出海通道。目前,万州港已建成各类码头73座、泊位121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25万标箱。数据显示,2015年万州港货物吞吐量过境物资占70.6%,商品销售区外比重达到63%。

  依托港口引进项目,万州区临港经济风生水起。万州区将产业目光瞄向汽车制造、能源建材、特色化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方式,快速培育壮大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业,加快港口与企业、港口与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

  总面积60平方公里的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渝东北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也是万州临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园区已经吸引了神华集团、湖北宜化、施耐德电气、雷士照明等200多家企业落户。“这里靠近港口,有很好的码头资源,在这里入驻建厂,可以节省不少物流成本。”肯发科技公司行政经理王明川说,公司生产的电脑硬盘驱动架有20%的成品是通过水运发往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

  随着龙头企业和项目的落地生根,万州临港工业呈现出集聚、集群式的发展格局,区位优势、港口优势、载体优势一步步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万州区依托长安跨越15万辆商用车项目,吸引了2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入驻,涵盖车身焊接总成、车架、全车玻璃等领域,形成了一个以长安跨越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2015年,万州区汽车制造产业完成产值75.3亿元,增长14.4%。

  除了汽车制造业集群,万州目前还发展形成了以金属材料专用加工设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LED节能灯为代表的照明电气,以盐化工、精细化工为支撑的特色化工和以纺纱、来料加工为重点的纺织服装等临港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15年万州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形成了特色化工、能源建材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照明电气、电子信息等5个50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万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20.82亿元,同比增长12.7%。(经济日报 记者 吴陆牧)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