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滨州盐碱地变身“渤海粮仓” 深度开发粮食经济

2016年10月28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单保江

  “今年雨水足,玉米长势好,单产过了千斤。播种的小麦,墒情也好于往年。”采访中,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崔家村村民徐玉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里原来是盐碱窝,“种棉花马马虎虎,种粮食没门”。自打实施“渤海粮仓”工程,盐碱窝变成了高产田。

  金秋时节,记者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滨州市采访时看到,满坡的玉米,红红的高粱,金黄的谷子,都已收获归仓。村头巷尾,甚至马路上,都晾晒着新收获的玉米。红红的冬枣,还挂在枝头。小麦已经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些都要归功于当地实施的“渤海粮仓”工程。无棣县科技局副局长李德新说,“渤海粮仓”是科技部和中科院共同推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工程的实施,将环渤海地区大量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改造成了高产田。记者了解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滨州项目区建设,目前示范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示范区域由无棣县扩展到6个县区。连片的不毛之地,经过几年开发变成了大粮仓。

  在种粮的同时,滨州还抓好粮食加工产业链,深度开发粮食经济。滨州市“十二五”规划把粮食产业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支持培育。近年来全市连续开展林水会战,累计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新建标准化方田290万亩。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10.35万吨,同比增长1.5%。在“十三五”规划中,滨州市提出打造1500亿元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的目标。

  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告诉记者,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度开发粮食经济,才能强化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将其打造成黄金产业链。

  走进西王集团,如同来到了“玉米硅谷”,一条粮食加工的产业链呈现在记者面前。市场上经常出现玉米卖难的情况,在这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经过深加工,提取出玉米淀粉、蛋白粉、结晶果糖、食用级和药用级葡萄糖以及玉米油等多种产品,就连加工剩下的玉米胚芽粕、玉米皮、玉米浸泡液等,也加工成了高蛋白纤维饲料。一粒玉米,让企业拥有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田间连着车间,滨州一条条粮食黄金产业链,让记者大开眼界。香驰集团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果糖原料A级供应商,年供果葡糖浆16万吨。泰裕麦业生产的无水乙醇纯度达到99.999%,每吨2万元左右,高出普通产品3倍以上。托福食品研发生产的高钙馒头,每100克中钙含量达到119.7毫克,是普通馒头的18倍多。目前,滨州市粮油加工行业共获得国家专利225项,6家骨干企业承担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个,拥有4个国家级实验室。全市年加工转化能力1180万吨,拥有规模以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12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672亿元。全市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是本市粮食总产量的近4倍,每年购进粮食550万吨,形成了以邹平玉米、博兴大豆和滨城、惠民、阳信小麦精深加工为主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

  滨州市市长崔洪刚告诉记者,2015年,滨州市粮食加工产业产值961亿元,到“十三五”末要实现1500亿级发展目标。滨州市粮食企业要抱团发展,将在设备检测、信息平台、资金支付等方面互通有无,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力争把滨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粮食产业基地。(经济日报 记者 单保江)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