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盐碱地变身“渤海粮仓” 深度开发粮食经济

2016年10月28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单保江

  “今年雨水足,玉米长势好,单产过了千斤。播种的小麦,墒情也好于往年。”采访中,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崔家村村民徐玉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里原来是盐碱窝,“种棉花马马虎虎,种粮食没门”。自打实施“渤海粮仓”工程,盐碱窝变成了高产田。

  金秋时节,记者在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滨州市采访时看到,满坡的玉米,红红的高粱,金黄的谷子,都已收获归仓。村头巷尾,甚至马路上,都晾晒着新收获的玉米。红红的冬枣,还挂在枝头。小麦已经长出嫩绿的叶子。

  这些都要归功于当地实施的“渤海粮仓”工程。无棣县科技局副局长李德新说,“渤海粮仓”是科技部和中科院共同推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该工程的实施,将环渤海地区大量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改造成了高产田。记者了解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滨州项目区建设,目前示范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示范区域由无棣县扩展到6个县区。连片的不毛之地,经过几年开发变成了大粮仓。

  在种粮的同时,滨州还抓好粮食加工产业链,深度开发粮食经济。滨州市“十二五”规划把粮食产业列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支持培育。近年来全市连续开展林水会战,累计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新建标准化方田290万亩。市级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目前,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10.35万吨,同比增长1.5%。在“十三五”规划中,滨州市提出打造1500亿元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的目标。

  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告诉记者,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度开发粮食经济,才能强化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将其打造成黄金产业链。

  走进西王集团,如同来到了“玉米硅谷”,一条粮食加工的产业链呈现在记者面前。市场上经常出现玉米卖难的情况,在这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经过深加工,提取出玉米淀粉、蛋白粉、结晶果糖、食用级和药用级葡萄糖以及玉米油等多种产品,就连加工剩下的玉米胚芽粕、玉米皮、玉米浸泡液等,也加工成了高蛋白纤维饲料。一粒玉米,让企业拥有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田间连着车间,滨州一条条粮食黄金产业链,让记者大开眼界。香驰集团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果糖原料A级供应商,年供果葡糖浆16万吨。泰裕麦业生产的无水乙醇纯度达到99.999%,每吨2万元左右,高出普通产品3倍以上。托福食品研发生产的高钙馒头,每100克中钙含量达到119.7毫克,是普通馒头的18倍多。目前,滨州市粮油加工行业共获得国家专利225项,6家骨干企业承担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个,拥有4个国家级实验室。全市年加工转化能力1180万吨,拥有规模以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12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672亿元。全市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是本市粮食总产量的近4倍,每年购进粮食550万吨,形成了以邹平玉米、博兴大豆和滨城、惠民、阳信小麦精深加工为主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

  滨州市市长崔洪刚告诉记者,2015年,滨州市粮食加工产业产值961亿元,到“十三五”末要实现1500亿级发展目标。滨州市粮食企业要抱团发展,将在设备检测、信息平台、资金支付等方面互通有无,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力争把滨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粮食产业基地。(经济日报 记者 单保江)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