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有600多年历史,是宁波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一般的水乡村落不同,许家山全村建筑都以当地特有的铜板石构筑,村民住宅也都是采用石木结构,村内建有石屋、石巷、石院、石墙、石板桥、石路、石凳等,简直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远近闻名的“石头村”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省内外的游客,保护古老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是村里公认的能人,他每年忙得最多的事就是出去跑项目,找到资金再回村里平整道路、修缮民居,以接待各方游客,让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
“以前,县里面、市里面都得跑,农办、旅游、规划、交通、水利,几乎涉及乡村建设的部门我都跑遍了。”叶全奖告诉记者,每年这些部门都有多多少少涉及农村建设的资金,用他的话说就是,“你不去跑,资金是不会主动跑到村里来的”。在叶全奖等村干部的带动下,许家山村的旅游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去年,前来许家山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旅游带动收入350多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今年,叶全奖又想把村里的旅游品质再提升一下,主要是修一处停车场,拓宽进村道路,以及修复一些旧房。为此,他又准备出去筹钱了。但是,他从茶院乡乡长那里得知一个好消息,以后不用跑了。县里把所有涉农建设资金都整合到一起,今后农村建设项目实行公开申报,专家评审通过后,资金真的就自己跑上门来了。
茶院乡乡长所说的涉农建设资金整合,指的是宁海县正在推广的一项改革,是把全县以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涉农建设资金集中到一起,各个村根据自身特色和需求在网上申报,通过评审、验收合格后就可获得项目建设资金。
“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是宁海‘十三五’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部门支农惠农力度越来越大,但涉农资金的投放使用却存在‘碎片化’的倾向。”宁海县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5月,宁海启动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把21个部门、64类项目涉农资金压缩整合成12大类、1170个可申报的项目,县本级财政统筹涉农资金一年超过5亿元。
涉农资金整合到一起怎么使用?农村建设项目又是如何申报?宁海搭建了农田水利类、新农村建设类、农业产业化类三大项目管理平台,对21个部门和18个乡镇(街道)开通项目申报受理网络端口。村里谋划项目,经乡镇(街道)初审、部门复审后,请专家组成联席评审,再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予以立项。
这样就实现了项目网络受理的全覆盖,做到责任可追溯,实现涉农整合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序化和常态化,杜绝了人情项目。今年上半年,全县受理了1914个项目申请,最终立项818个。宁海县财政局局长柳正维说,这项改革突破了过去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项目立项随意化、财政资金碎片化和投资效益低效化的弊端。一句话,把有限的涉农建设资金集中起来,公开透明合力建设新农村。
叶全奖对照公示的项目和村里实际,挑了三个自认为很有把握的项目。这三个项目,先到乡里进行第一轮PK。乡里经过初选,然后再报到县里。经过专家组的认证和审核,叶全奖报的3个项目因为符合涉农资金引导方向,而且成熟度高最终都通过了,其中光新农村建设精品村项目的资金补贴就达到400万元。
记者到许家山采访的时候,正看到施工队在村口修建入村道路和停车场,一片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景象。涉农资金改革点燃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叶全奖告诉记者,涉农资金整合改革,让基层干部今后可以一门心思谋村里的发展。
柳正维说,宁海的涉农资金整合改革,从部门私下操作到集中公开申报,从撒葱花到处投一点到集中财力合力办大事,把钱用得明明白白,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经济日报 记者 郁进东 通讯员 袁信禄)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