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2017年06月12日 10: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吴陆牧

  去年5月,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区域示范基地入围首批28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提升。

  通过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两江新区逐渐构建起开放式“双创”生态,经济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逐步向长江上游创新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窗口”迈进。

  搭建“双创”平台

  完美世界、爱奇艺、腾讯、猪八戒网……重庆照母山下,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里,一幢幢互联网企业大厦矗立在青山绿水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经成为重庆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集聚了300多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每天都有许多创意产品从这里诞生。

  1200平方公里的两江新区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创新创业大平台,“双创”的生动实践则具体落脚在核心区、功能区以及各类吸纳创新创业的空间载体上。

  目前,类似互联网产业园这样的创新创业平台在两江新区还有很多。近年来,两江新区围绕智能制造、汽车产业、通用航空、生物医药、互联网及服务贸易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形成了包括照母山科技创新城、云计算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水土高新园等在内的多层次、多领域“双创”平台,聚焦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初创企业,培育全社会“双创”的内生动力。

  在两江新区水土片区,面积9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落成,正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电子信息、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创新创业和项目孵化。如今,华数机器人、光遥光电、微眼航空等一批高新项目已经在这里落户投产。

  除了政府主导的孵化园,两江新区还引进专业孵化机构为创客服务。比如,互联网产业园里的腾讯(重庆)众创空间,不仅为创客提供办公场地,还建立导师和辅导员队伍,每个月举办至少4次创业辅导培训活动,助力创客创业。

  两年前,重庆小金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只有两张办公桌,不到10个人,专注汽车上门保养服务。如今,小金人公司在两江新区的赛伯乐互联网孵化园租下了一整层楼,员工近200名。27岁的公司创始人刘真海说:“孵化园里创客集聚,还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为创业人员提供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等创业服务,这些都有利于创新创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两江新区目前已建成腾讯(重庆)众创空间、西游汇移动游戏众创空间、易一互联网金融众创空间、猪八戒文化创意众创空间、赛伯乐(重庆)众创空间等多个专业孵化园,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入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200家。

  两江新区还力推“一楼一产业,一楼一生态”的平台建设模式,帮助创业者在一栋楼里实现从创意、创业、孵化到加速发展的成长。走进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一座座创新型楼宇正在崛起。在这里,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联东U谷“两江新区国际企业港”、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大地工谷企业公园”等科技企业加速器项目建成投用。

  创造“双创”生态

  1000家,这是两江新区目前的“双创”企业总数。为何选择两江?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回答,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两江新区有着良好的“双创”生态,增强了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

  2年前,24岁的杨欣玥放弃了美国硅谷的高薪待遇,来到两江新区创办了重庆安尔伴家科技公司,致力于打造智慧社区平台。“在这里,我找到了曾在硅谷感受到的创业文化和创业氛围。”在杨欣玥看来,两江新区不仅为创业者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而且实现了信息、人才、资本在大学、创业公司和大型企业之间的流动和再配置。

  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春林告诉记者,两江新区当前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众创空间”“龙头企业+众扶平台”“孵化器+双创企业”“高校+企业+平台”等“双创”模式,构建良好“双创”生态链。同时,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鼓励资源共享与合作,引导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构建开放式“双创”体系。

  资金是横在创业创新者面前的一道坎,如何为“双创”扫清资金障碍是两江新区探索解决的重点。两江新区管委会出资10亿元设立“两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科技创业贷、科技担保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同时还设立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等7只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17.5亿元。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两江新区最大限度为“双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两江新区依托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开放共享等方面建立“双创”政策集中发布网络体系,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双创”的核心要素。两江新区不断完善双创人才保障体系,针对“高、精、尖、缺”人才推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工作机制。当前,两江新区正在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工程,按照计划,到2018年将集聚10名以上科技顶尖专家,培育100名以上创新型企业家,引进1000名以上高水平双创人才,引领1万名以上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带动10万名以上社会就业人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陆牧)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