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积极对接北京高端产业

2017年12月26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已过了晚上7点,北京市的104家企业还在为前来首都招商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各个旗县及开发区推介,170多位企业经营者纷纷向呼和浩特代市长冯玉臻递上了名片。

  “12月22日,在呼和浩特—北京高端产业对接大会上火热的一幕,让我们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呼和浩特市重大项目办主任张国平介绍,“当天,呼和浩特就与中建环球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签署了合作意向”。

  做大“朋友圈”

  内蒙古和北京市具有密切往来、友好合作的深厚情谊和优良传统,早在1979年,内蒙古就被国家确定为北京市对口帮扶的对象。近40年来,两地在市场开拓、干部交流、人才培训、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呼和浩特集中了内蒙古70%的教育和40%的科技资源,全市电力装机达到1265万千瓦,对云计算、大数据、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每千瓦时电0.26元的优惠价格。呼和浩特制定出台了不同产业类别优惠政策,从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税收、土地、贷款贴息等多方面予以最大力度、最大幅度的支持。

  面对疏解非首都功能新形势新机遇,呼和浩特努力寻找双方共同的契合点。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郑重承诺,真诚对待来呼和浩特投资的每一家企业、每一个项目。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把主要着力点放在为企业提供服务上来,保护好企业权益。坚持信守诺言,做不到的不向企业随意承诺,凡是承诺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会不折不扣地兑现,绝不含糊,绝不推诿。同时,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体制机制,全力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行政服务,切实做到报批无梗阻、建设无障碍、经营无干扰、服务无止境。

  产业协作“建飞地”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大形势下,北京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联合北京66家大型园区,为北京企业寻找发展平台。“呼和浩特主动作为,加大产业对接力度,令我们非常感动。”北京市跨区域产业协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房晓说,“产业协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通过‘结对子’‘建飞地’来导入产业的有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对接的有效性”。

  首农集团新农创投资发展集团董事长崔树强深有感触。他认为,新农创与呼和浩特的合作并不是企业的简单复制,而是打造一个“孵化器”、建设一个农牧业“一站式”托管中心、培育一个“田园综合体”,打造一个“风情小镇”,以此树立呼和浩特农业的品牌形象,推动全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推介过程中,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边山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东旭集团、三一筑工、航天十二院等企业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集控、共建实验室、合建研发中心、共建交易市场等合作方式,体现了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突破了单纯依靠资源、土地等传统模式。“我们是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绝不是落后产能转移。”大基医疗集团董事局主席孙启垠告诉记者,“我们对接的全是高端产业。比如我们大基医疗的抗癌系列设备及医疗服务,放在全球也是领先技术”。(经济日报 记者 陈力)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