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北:动能加速转换 经济成色亮眼

2018年07月13日 10:3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湖北省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绿色要后劲。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展开万企万亿技改,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湖北经济成色亮眼:供给质量越来越高、“体型”越来越优、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说:“我们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努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湖北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

  向改革要活力

  日前,湖北景瑞天恒生物科技公司拿到了全省首张环保审批豁免管理通知书,这意味着企业正在建设的微生物制剂项目不需要做环保审批,就可以开工建设。

  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在全省首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负面清单和豁免清单”,纳入负面清单的31个项目类型,原则上一律不予环保审批,但纳入豁免清单的38个项目类型一律无需环保审批。对于这些豁免环评的项目,宜昌将实行更加严格的事中和事后监督。

  不靠边、不沿海,开放一直是湖北的短板,扛起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旗,自贸区责无旁贷。“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湖北省委态度明确,思路清晰。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这是国家批复设立湖北自贸区时的重要定位。得益于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湖北自贸区成为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沃野之地。挂牌一年,湖北自贸区以0.065%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省31.4%的合同利用外资、29.6%的进出口总额。

  更令人欣喜的是,自贸区正成为高技术产业的密集区,迸发出日益强劲的高质量发展动能。一年来,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共新增市场主体13017家。“个个都是‘精品’。”集成电路、软件、新能源汽车、高端数控装备、海工装备、生物制药……一个个时代特色鲜明的产业,正在构筑湖北新优势。

  眼下,湖北省科技厅正搭建一个信息管理平台,对各类创新基地实行积分制管理,利用“积分制”给创新基地“画像”,积分越高,补助奖励就越大。

  湖北省质监局行政审批办副主任王运明这两天正忙着与省工商局对接数据共享一事。过去,因为部门之间的壁垒,“信息共享”推进艰难。湖北将打破“信息孤岛”作为“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一环,建立湖北政务服务网,把数据放到台面上共享。

  湖北的“放管服”改革正在向深水区挺进。“企业注销压缩至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取得施工许可,压缩至50个工作日;企业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7月4日,湖北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为优化营商环境“放大招”。

  湖北出真招、出实招,以持续深化的改革,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今年一季度,全省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0.8%,同比增长11.6%。

  向创新要动力

  日前,记者在国家网络安全创新基地看到,装在8个集装箱里的2000多台服务器正一刻不停地接收处理数以亿计的数据信息。同时,比这大100多倍的武汉超算中心已经全面开建,未来将装下2.5万台机柜、30万台服务器,可以满足华中地区所有的计算、存储、超算等业务需求。

  位于武汉临空港的网络安全创新基地,未来不仅是超算中心,更将成为中国网络安全的“人才基地”。在湖北,其他三家“国字号”产业基地——武汉国家存储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也进入了大提速阶段,吸引投资超过4000亿元。

  几天前,华中首个全产业链工业设计园区“D+M小镇”在武汉开园,湖北的工业设计有了自己的全产业链平台。

  大到国家级产业基地,细到设计环节的综合平台,湖北的新动能欣欣向荣。同时,放眼根基深厚的传统产业,湖北在“破”字上也在下功夫。

  最近,荆门市沙洋明弘玻璃有限公司附近的居民发现,车间不再冒烟了。荆门市在淘汰4家企业15条落后生产线的同时,以“等量置换”方式,新建2条先进的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低污染、高附加值产品。

  黄石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进新兴产业。仅仅4年,这个以“黑粗重”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摇身变为以矿产品深加工、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立市的经济结构转型示范城市。

  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转型定力,来自湖北省委、省政府善用“指挥棒”,为各地坚决卸下“政绩包袱”,评价各地工作绝不简单看GDP指标,更要看新发展理念落实,更注重发展质量和绿色系数。

  去年,湖北开始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力争3年内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投资达万亿元以上。短短一年间,全省技改投资4959亿元,同比增长61.1%,增速中部第一。

  与此同时,湖北还着眼未来,抢占前沿风口。去年,《湖北省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将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六大产业16个高端细分领域,将湖北建设成为中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从钢产量到硅含量,从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制造到“智”造,今日湖北,新动能闪耀。

  向绿色要后劲

  6月份,在武汉东湖片区,全国首条最长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开始全面施工。这项“超级工程”建成后,东湖核心区周边的污水将坐上这条“特种地铁”,进入北湖污水处理厂,使东湖污水实现“零排入”。

  今年,武汉市一共有446个治水项目同步推进。其中,一半以上是瞄准长江水生态修复的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工程。

  顺长江而行,湖北针对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采矿、非法排污、非法捕捞等环境突出问题加大整治的行动正如火如荼。

  目前,黄冈市提前完成105个小散乱码头拆除,99处非港区岸线清理、生态复绿任务;承接孝感市60%以上城市污水的长江支流府澴河综合治理工程也开始启动。

  协同推进长江大保护,需要形成合力,也要善于创新。在鄂州,梁子湖周边的228个村正加紧建设污水处理设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意识也正影响着湖北的沿江城市、企业。荆州启动“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计划到2020年,先导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0%以上;宜昌在对长江沿线化工企业“清零”的同时,同步推进长江沿岸生态廊道建设,九大民生环保项目集中开工;黄冈的晨鸣造纸项目也在不久前重新设计了方案,增加了数十亿元的环保投资。

  “我们已经公布了湖北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的工作方案,涉及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方面。”湖北省省长王晓东表示,湖北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长江真正建设成生态廊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陈 航)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