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扶沟用创新浇灌“菜园子”

2019年01月02日 10: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河南扶沟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果菜十强县”“中国生态蔬菜十强县”,蔬菜种植是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扶沟也是河南省及周边省份的“菜园子”。

  扶沟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扶沟蔬菜就出名了。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扶沟派到全国任蔬菜技术员的有几百人,这些蔬菜技术员在外地被称为“菜神”。

  为了维护好“扶沟蔬菜”品牌,扶沟县委、县政府整合涉农资金,形成27个县直单位和16个乡镇共同构筑蔬菜产业新格局,每年在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都在1200万元以上。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扶沟蔬菜产业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吕潭乡运来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育苗的概念变成了现实。在这里,工人们熟练操作着自动化装穴盘播种机,一名工人操作遥控器同时控制4个温室的温度和湿度;育苗棚移动式自动化航喷设备实现水肥药一体化,滚动式育苗床使单位面积育苗量大大增加。这些先进设备既提高了菜苗质量,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别小瞧这台自动化装穴盘播种机,它价值20多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播种效率,依靠它能实现工厂化育苗。”运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运来向记者介绍说,据实测,人工每小时最多播种20盘苗,机器每小时能播600盘至700盘,并且精准度高,播种深度和位置基本一致。这样土壤一致,播种深度均匀一致,育出来的苗也标准统一。

  “老焦,你看看我这菜花上面咋起小疙瘩了?我给你拍图传过去了。”在采访中,焦运来手机一会儿一条新消息,这是客户在扶沟蔬菜技术交流群里向他请教问题。

  “‘蔬菜触网’效果真不错,大家遇到问题都可在群里提问,技术专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诊断准确率达96%。”焦运来说。

  扶沟各个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将“中国蔬菜之乡”的名气发扬光大,还吸纳了一大批村民就业,既扶贫又增收。

  “工作轻松、既顾家又赚钱,我们当然愿意来。”临近中午,记者在白潭镇共举蔬菜专业合作社门口看到一波工人在排队打卡。他们笑着告诉记者,自家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自己每天在这里工作8小时,领工资。

  67岁的赵西来是共举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儿子是合作社发起股东之一。“合作社由几个年轻人发起成立的。他们在外都有工作,怀着为家乡做贡献的初衷成立了合作社。现在合作社能雇佣几百人,我们倍感骄傲。”他介绍说。

  共举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周口市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012年,在政府鼓励下流转1100亩土地集中经营,既解决了部分土地撂荒问题,还能吸引闲散劳力就业,带动贫困户村民增收。如今,该合作社吸纳贫困户430多户,覆盖周边13个村。

  在扶沟,蔬菜种植品种创新再常见不过了。“南菜北种”“西果东种”已成为菜农们经常更新的种植品种,新、奇、特、反季节的瓜果蔬菜在这里已经普及。

  在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记者见到了扶沟县蔬菜生产管理局副局长吴保民,他常待在地里研究,与蔬菜相关的问题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他端着一盒小苗介绍说,这是在南瓜苗上嫁接的黄瓜苗,上市早、结瓜时间长,刚好赶上全国黄瓜上市断档期,每亩比以往多收入几千元。

  目前,扶沟已与全国36家超市实现常年农超对接,蔬菜销售形成了以农超对接为引领,农商对接、农校对接、订单销售、市场销售等多元化销售的格局。

  扶沟的“绿”越发浓郁了。据不完全统计,扶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2万亩,蔬菜产量370万吨,总产值46.80亿元。全县从事蔬菜产业人口达到12.36万人,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达8.2万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苏畅 王松)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