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服务业主导型发展格局巩固

2019年04月11日 11: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4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情况。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表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介绍,在试点带动下,北京服务业主导型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2018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1%,比2014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67.4亿美元,是2014年的1.85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经验

  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实施为期3年的综合试点。3年间,综合试点先后推出了“总体方案”“深化方案”等两轮试点方案,实施220余项试点任务、21项开放措施,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了经验。据介绍,试点3年多来,经过第三方评估,北京市的试点形成了68项开放创新成果,其中体制机制创新23项、业态创新14项、做法创新31项,涉及商事制度改革、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产业发展、区域合作等领域。这些经验给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其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了新载体,促进了京津冀市场共建与开放协同。再次,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试点以来,北京市新设服务业企业64万家,一批新模式、新业态落地。

  试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前两轮试点的基础上,商务部、北京市牵头制定了综合试点的全面推进方案,国务院在今年年初批复了《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新一轮试点方案从5个维度的基本思路出发,提出了9个方面主要任务,制定了177项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目标。5个维度的基本思路包括: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提升开放型经济体制;以更加精简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引领,构建全面开放先行区;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格局;实行“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相结合模式,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更加注重开放的软实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李成钢表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可在3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培育发展动力。新方案提出了建设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宽创新融资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培育公平透明法治环境等多方面具体措施,将促进京津冀地区改革创新;二是优化空间格局。新方案落实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功能,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并面向雄安新区提出了口岸通关、人员过境、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支持措施,打造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三是推进产业协作。新方案结合京津冀产业发展需要,提出了探索产业链引资合作模式,支持新设银行分支机构,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交叉设点、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等多项措施。

  在制度型开放方面作更多探索

  李成钢表示,新方案在制度型开放方面作出更多更深入的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市场规则等制度规范与国际接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二是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改进政务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更加注重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投资权益保护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法律服务、商事仲裁、责任投资管理服务等配套支撑平台。

  殷勇表示,在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过程中,北京将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按照更精简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引领,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实行“产业开放+园区开放”的模式,以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开放的软实力,推进新的服务业业态聚集、发展。

  殷勇强调,新一轮试点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对外资准入的门槛,一些先行先试的举措在北京率先落地。新一轮方案在信息、科技、金融、商务、文化娱乐、卫生、社会等领域推出了14项开放新举措,其中有超过四成的开放举措只在北京市实施。同时,新的试点进一步探索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在商事登记、融资环境、通关便利、税收服务、知识产权、法律保障、产业协同、监管服务方面优化流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冯其予)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