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宣州东向发展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2019年05月27日 11: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结合自身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坚持东向发展战略,持续开展“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活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如今的宣州区已成为皖江地区发展快、生态优、景色秀、文化亮、群众幸福指数高的县区之一。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8年,宣州区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宣州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与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联通化、产业发展联动化、科技创新一体化、区域市场融合化……瞄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宣州区按照“零距离服务,零成本对接,零障碍施工”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境内各项交通重点工程。

  作为连接南京、上海等地的水上便捷通道,多年来由水土流失造成的航道淤浅等,导致水阳江航道通航能力不足,成为宣州区乃至宣城市经济发展的掣肘。于是,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和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工程被摆上了重要日程。

  目前,水阳江航道整治工程航道疏浚、船闸征地、房屋拆迁基本完成,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一期开埠试运营。未来,水阳江宣州综合码头将成为宣城高新区乃至全市的物流、货物集散、仓储配送中心。

  与此同时,宣州区公路建设如火如荼,G329孙埠至大汪村段、S206水阳至雁翅段项目前期工程已经完成,将成为安徽省通往长三角的第二条快捷通道;S604朱桥至沈村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将为确保宣城市通往杭州快捷通道建设如期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个项目的引进,一条条道路的贯通,一项项新政的落地,拉近了宣州区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互动往来。

  筑巢引凤激发新动能

  在安徽美乐柯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周道武看来,选择宣州区落户就是考虑到宣州区毗邻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美乐柯集团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工程安装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2012年,美乐柯正式在宣城高新技术开发区投产,年产2万台(套)大型制冷成套设备及制冷配件。

  围绕“一区两园”产业布局,宣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为主导,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格局。

  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作上,一方面,宣州区企业积极与长三角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企业层面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另一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合作解决技术难题上,宣州区与沪苏浙携手更加紧密。宣城晶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中心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了纳米氧化物新材料技术;汇昌新材料与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合作,组织专家开展2项技术难题攻关;绿源机械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茶叶加工机械控制方法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宣州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大力推进“集群式”招商、“产业链”招商、“社会化”招商,持续完善“一张网”,强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应用,全面推行“模拟审批”,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招商选资。

  建设“后花园”“大厨房”“大游园”

  一大早,家住宣州区洪林镇七景村的养殖大户李孝堂就拉着100多斤小龙虾赶到洪林龙虾交易市场。卸货、称重、分拣……经过一系列交易程序后,李孝堂养殖的龙虾将被运往上海,3个小时后,这些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将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

  丰富江浙沪居民生活的不仅有“餐盘子”,还有“果盘子”。洪林镇位居宣州区东大门,商合杭高铁、G318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是宣州区距离沪苏浙最近的乡镇之一。在棋盘生态采摘园内,洪林镇棋盘村党委书记黄朝斌正在张罗龙虾馆开馆。距此不远处,大片的桑葚进入成熟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目前,生态园已建设320亩火龙果大棚、草莓大棚、梨树、油桃、猕猴桃、樱桃、葡萄采摘园、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7800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

  据洪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申长意介绍,镇里围绕虾稻综合种养主导产业,打造集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及旅游配套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同时,以建设长三角“后花园”“大厨房”“大游园”为目标,将洪林镇发展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小镇。

  宣州区委书记余宏汉表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在推进工业突破、加快项目建设、开展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保障改善民生五项重点工作上狠下功夫,全力推动宣州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白海星)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