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东夏津:椹果加工富农家

2019年06月04日 14: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董玉龙

  山东夏津县将“古桑文化、桑产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集民俗、服务、产业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特色小镇

  盛夏时节,山东夏津的椹果香飘四溢。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尝一粒鲜椹果,饮一杯椹果酒,品一口椹叶茶,感受着古桑树群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当地招商引资喜结硕果,年产10万纱锭高端智能纺纱项目、桑椹酵素产品技术研发合作项目、百世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

  千年古县夏津遗存6000多亩全国面积最大的古桑树林群,其中百年以上古桑树2万余株。为了保护这片桑树林,近年来夏津县积极挖掘有着千年历史的农桑文化,提升文化内涵。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来了,帮助县里和农民出主意,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汇源果汁、德百集团来了,投资建设果汁加工厂、温泉度假村等项目,“唤醒”古椹树。

  坐落于夏津黄河故道森林腹地的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在古色古香的将军府里,每天都在上演当地非遗文化表演、名家名流演出。宽窄巷子里的各地美食让游客流连忘返。齐鲁印象体验地、主题文化园、亲子园、康养基地、文体康乐园、拓展实战基地、汽车营地等七大板块,打造集民俗、服务、产业加工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特色小镇,各类休闲观光项目和旅游节庆活动让夏津知名度大幅提升,仅今年“五一”期间旅游区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

  为了使古树保护与农民受益并进,夏津引导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群众以桑树入股,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入。夏津尚品源桑树产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在理事长李民的带领下,恢复了制作椹糕、桑茶的传统工艺,建设桑椹、桑叶加工生产线,加工后的桑叶茶每斤可卖到上百元。如今,东方紫、卡洛斯、圣源等一批桑类企业发展迅猛,年加工椹果达2万吨,桑叶1000吨,人均增收1万余元。

  “文化、旅游、经济融合,不是简单的‘1+1+1’,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我们在传承、保护的同时,着力把‘一粒桑椹果’做成‘一席宴’,让‘古桑文化、桑产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实现文旅搭台唱好‘经’戏的目标愿景。”夏津县委书记才玉璞说。(经济日报 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董玉龙)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