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苏扬州厚植“双创”土壤

2019年07月01日 10: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徐小燕

  日前,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拉开帷幕,扬州作为江苏分会场,在启动仪式上发布的“全国小微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成果引人注目。3年来,全市净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14万户,年均分别净增长14%和12%;建成并投入使用科技产业综合体34个、众创空间48个,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300多家,入驻各类人才近5万人……扬州成为90多个第二批国家小微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创新样板”。

  2016年6月份,第二批国家小微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入围名单公布,扬州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

  以“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新名片,扬州积极推动新型科创名城建设。其中,以科技产业综合体为代表的双创载体建设,最具创新性和实践性。

  去年11月份,怀揣创业梦想的李想从上海来到扬州,在瘦西湖畔的优客工场开启了创业之路。很快,李想的“熊猫新车”平台就成为人人车和滴滴平台的首家战略合作伙伴,并获数百万元A轮战略投资。

  优客工场从去年6月份投入使用,一年多时间,已经云集了26家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一匹匹行业“黑马”。

  城南的智谷是扬州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的佼佼者。短短两三年,这栋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吸引了97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达95%,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亩均创造税收350万元,是制造业亩均税收10倍以上。

  截至目前,扬州已建成28个科技产业综合体,入驻企业近2000家,累计吸纳各类创新、创业人才3.2万人。

  好平台要搭配好服务,才能让小微企业真正安下身,扎下根。依托一个个产业综合体,扬州市建设了“1+N”网络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企业通过电脑或手机可以进行政策咨询、融资申请、项目申报、服务券申领、培训项目报名等操作。目前,上线小微企业突破了1万家。

  同时,扬州市出台了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30条政策,细化深化载体建设补助、企业认定奖励、研发费用补贴等配套扶持措施。

  “多亏了江都农商银行,不要抵押、不要担保,仅凭政税银大数据记录就可以贷款”。通过“e融扬州”,扬州珠峰纺机有限公司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实现了100万元贷款到账。公司负责人张长珠感慨地说:“‘e融扬州’是我们小企业的福音,今年年底可以安心抓生产了。”

  “e融扬州”依托互联网,集贷款申请、银行受理和征信、贷款审批发放、财政配套补贴于一体,采取“风险分担”模式,有效弥补“轻资产”小微企业融资短板。2018年上线以来,共引导16家金融机构为9016家小微企业贷款近160亿元。

  日前,在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江苏一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相关专家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再好的技术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企业需求,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为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扬州打造线上线下两个技术交易市场,在技术“买家”和“卖家”之间搭建起桥梁。扬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说,要让科技成果变现,技术交易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过去,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隔着一扇门;如今,有了“科技红娘”牵线,企业创新转型的大门打开了。2018年,扬州市技术合同备案2291项,技术交易额达到60.24亿元,位列全省第五位,其中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类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31亿元。(经济日报 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徐小燕)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