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美丽云南

2019年08月02日 11: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除汉族外,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一。今年5月1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施行,标志着示范区建设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把好政策实实在在地送到了云南。2015年底,云南共有4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第二多、贫困县第一多的省份。近年来,云南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2015年至2018年间共有372万人脱贫。

  近年来,云南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以绿色发展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加快全面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今年2月18日,云南省数字经济局挂牌成立,7月20日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揭牌,云南省还将成立“数字云南”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设云南数字经济研究院,建设公共实验室、研发中心、孵化基地,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云南正在谋求数字经济跨越发展“换道超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不断阔步前行。

  马帮到高铁

  70年来,从山间马帮到风驰电掣、从崎岖土路到纵横高速、从蒸汽米轨到动车高铁、从翻越驼峰到冲上云霄、从渔舟渡船到通江达海……云南综合交通与共和国同成长,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只有公路2783公里、铁路653公里,民航只有老旧和临时机场,水运只有渡船和小渔船,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有64%是靠人力或畜力完成的,很多老百姓一辈子没见过汽车火车、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这一时期,云南交通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走得了”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4年,修通了昆明—打洛、南涧—大理、个旧—金平三大国防公路和弥渡—宁洱等经济干线,揭开了云南大规模建设公路的序幕。1956年,开通了昆明—曼德勒—仰光国际航线,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的重要国际通道。1966年,修通了全长617公里的贵昆铁路,结束了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1970年7月1日,全长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通车,创造了18个中国之最和13个世界之最。1973年滇藏公路竣工通车,从此又多了一条进藏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交通运输发展步入快车道。1985年,云南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的省份;同年,云南成为亚洲第一个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波音737-300型客机,并组建飞行大队;1996年,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昆嵩高速;2001年,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通航;2012年,昆明长水机场投入运营。

  1978年至2012年,云南公路通车里程翻了5倍,达到21.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提高1.38倍,达到2350公里;机场翻了3倍,达到12个;水运通航里程翻了3.35倍,达到3374公里,综合交通运输建设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有路可走”到“有车可坐”“有机可乘”。云南综合交通网的变迁,是云南经济社会巨变的一个缩影,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也有力促进了云南扩大开放、加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缓解”的重大转变。2016年底,沪昆高铁开通,云南步入高铁时代。2018年,云南综合交通建设投资再创新高,达到2196.13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同时,云南全面建设以铁路“八出省五出境”、公路“七出省五出境”、水路“两出省三出境”为主的综合交通互联互通通道。与周边国家实现高速公路连接,与四川、贵州、广西实现高速铁路连接,多条高速公路连通。国家级口岸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连接,沿边干线公路贯通。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规划全面启动,交通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最美交通”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绿色成底色

  云南地处长江、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生物种类及特有物种数量均居全国之首,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长期以来,云南的省情基本特征被概括为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于一体的农业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的发展历史也是对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深化认识的历史。沿着这样的思路,“靠山吃山”,发挥资源禀赋特色优势,烟、糖、茶、胶率先起步,通过资金积累,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旅游业成为后续产业。与此同时,在烟草种植基础上,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烟草加工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有色和冶金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以及快速增长的能源产业。但同时,相对粗放的开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为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坚持在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云南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过硬措施。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2014年,云南省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目标”: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2018年,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

  近年来,云南进一步实施“蓝天碧水保卫战”,明确了8个标志性战役: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滇池治理是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中的最大难点,2018年,滇池草海由Ⅴ类改善为Ⅳ类,滇池外海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滇池污染治理取得成效。

  蓝天保卫战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目前,全省已完成退出生铁产能156万吨、粗钢产能426万吨;完成脱硫火电装机容量1240万千瓦,对20万千瓦以上的32台燃煤机组全部实施烟气脱硝改造;全省清洁能源累计装机7705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83%,清洁电力发电量占比90%,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42%,居全国首位。

  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正在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底色。

  末端变前沿

  偏居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处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末端。

  改革开放使云南审视自己的沿边优势,“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1978年,云南进入对外开放的恢复发展阶段。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1.04亿美元,1979年边境贸易进出口额为76万美元,此时的云南对外开放刚刚恢复,规模不大,总量较小。为加强对外经贸工作的统一管理,1983年3月,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成立。

  从1992年开始,云南对外开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8月,首届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成功举办,此后每年连续举办,成为云南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995年云南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美元。同时,边境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云南对外开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贸易快速扩展,全省形成了一般贸易、边境贸易、加工贸易、技术贸易齐头并进,民营、国有、外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举,各级地方政府和商务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商务”格局。

  2005年后,云南以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商务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动力增强、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到2013年,云南利用外资规模累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8.9亿美元。此后,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全省登记备案的外贸企业数量达到18490家。对外投资也快速增长,2018年全省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1.8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16位,在西部省区排名第2位,对外实际投资额累计达104.21亿美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目标,以南亚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为重点,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对外开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云南也由“边缘末端”变为“开放前沿”,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效应日益显现。

  一跃跨千年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边疆省份,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可以说,多民族是云南最鲜明的特点,民族团结是云南最突出的亮点。

  云南也是我国“直过民族”最主要的聚居区,9个“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几乎一夜之间跨越了其他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让贫困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与全省其他少数民族一道,再一次迎来历史性跨越奔向全面小康。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牵住深度贫困“牛鼻子”,云南采取超常规举措,一族一策精准帮扶“解绳套”,精准施策,探索出了“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的云南特色脱贫攻坚新模式,形成了“政府主战、部门会战、企业助战、群众参战”的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新格局。

  针对直过民族内生动力不足、生活方式落后、增收渠道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交织的突出致贫因素,以提升智力和增长志气为根本,采取拔除贫根、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稳定增收、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基层党建等特殊举措,推进直过民族聚居区脱贫步伐。累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788人次,直过民族就业培训18.4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12.41万人。在直过民族聚居区选聘护林员3.79万人,带动15.43万贫困人口脱贫。

  制约直过民族聚居区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也逐步打通,直过民族聚居行政村目前已实现100%通硬化道路,建设农村村组道路8444公里,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得到继续改善。

  近5年来,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团结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民族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省委书记陈豪向全社会宣布了云南省的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直过民族已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到2020年,云南省所有的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将全部实现脱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斌 陆敏)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