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东沾化:小冬枣长成富民大产业

2019年10月23日 11:0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贾海宁

  日前,送走枣园最后一批游客,种植冬枣23年的“枣把式”山东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西孙村枣农丁太平在记账本上这样记载:摘沾冬2号80斤,收入2150元。

  金秋十月的沾化区,到处是丰收忙碌的景象。经过35年的精心培育,小冬枣长成了富民大产业。

  1984年,沾化在下洼镇秦口河流域发现56棵老冬枣树,当地政府敏锐地意识到拥有“甜超荔枝脆超梨”口感的冬枣发展前景广阔,便积极引导枣农种植冬枣。

  随着冬枣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部分枣农出现片面追求产量的现象,冬枣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绝不能让沾化冬枣砸手里”,沾化区积极实施冬枣产业“二次创业”,引导枣农实行标准化种植管理,推广物理生物化学综合防治,研发冬枣新品种沾冬2号等,让沾化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沾化冬枣种植面积为50万亩,连续7年枣农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今年已完成疏密间伐3.5万亩,新建肥水一体化设施2500亩,完成沾冬2号改良2100亩,新建冬枣大棚2600亩,建有高标准冬枣示范园144处,预计冬枣产量6亿斤。

  “强化质量效益导向,真正让重品质者得实惠,放大沾化冬枣品牌效应。”沾化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王守泽如是说,沾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名店买名品”“优秀品牌评选”等活动。同时,升级换代沾化冬枣防伪溯源方式,实现沾化冬枣全方位质量安全追溯,建成山东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冬枣、蜜枣、红枣检验的山东省枣及枣制品质量检验中心。

  品牌创建让沾化冬枣成为区域名片,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0%以上。“不断推进沾化冬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传统生产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推广沾化冬枣品牌,才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长海如是说。

  “现在,咱不仅会卖冬枣,还会卖风景。”沾化区下洼镇东平村枣农王春民自豪地说。他的6亩枣园处在4A级景区下洼生态旅游园内,国庆节期间几乎天天爆满。

  沾化区共有重点旅游采摘园38处,标准化冬枣采摘园300余处,旅游采摘长廊180多公里。目前,沾化冬枣产业产值连续9年突破30亿元,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冬枣主产区。

  “以枣为媒,拥枣发展,打造沾化冬枣金字招牌,全面开创沾化冬枣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在兴区强区之路上‘枣’行一步。”沾化区委书记臧伟说。(经济日报 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贾海宁)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