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郑州将建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城市

2019年11月29日 10:1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能捏起绣花针的五指机械手、智能医学穿戴设备、5G技术新场景应用……近日,2019世界传感器大会在河南郑州举办。不少观众表示,“在这里能看到未来的样子”。

  在近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松下、京东、微软、通用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丹麦等国家和地区的264家企业参展,与观众人机互动,展示智能传感器新成果如何走向应用、服务民生。

  “传感器让机器有了触觉、视觉等感知力。”日本松下全球传感器首席技术官今井寿教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劳动人口都在变化,预计13年后会减少30%。与此同时,移动设备、自动化工厂相关产业将会增长30%。在未来工厂的生产控制过程中,传感器和装置自动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智能传感器产业大有可为。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教授阿尔夫莱德·吉阿科莫·西噶达介绍了光纤传感、微电子机械系统等在桥梁、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应用。

  “国外已经有一种把智能芯片植入皮下,检测患者血糖并自动注射胰岛素的产品,现在国内也正在做。未来传感器会大大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介绍。

  万物互联,传感器是基础,是信息输入的“窗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乃至智慧城市的各种技术,都依赖于传感器提供的基础功能。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蒋庄德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微米、纳米技术以及智能传感技术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世界传感器大会为什么连续三届在郑州举办?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发展,明确提出建设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并支持创建国家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推进MEMS微机电系统研发中试平台建设。郑州还专门制定了智能传感器产业培育专案,明确提出“经过3年到5年发展,建成国际知名的智能传感器应用示范城市”。

  与此同时,郑州市产业正向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培育电子信息、智能传感器、信息安全、5G与北斗、人工智能等5个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传感器产业提供了较大市场空间,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终端及相应智能服务的商业化前景广阔。

  据介绍,郑州高新区在智能传感器及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形成了气体、气象、农业、电力(网)、环境检测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及批量生产能力,涵盖环境、工业、农业、电力等诸多领域。该区集聚传感器行业企业5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4家;仪器仪表关联企业700余家。涌现出以汉威电子、新天科技、光力科技、新开普、天迈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龙头企业,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球气体传感器领域前列。

  在本届大会开幕式上,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编制的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产业发展规划首次披露。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传感器小镇,构建“一谷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包括哈工大机器人智能装备科技园项目、高晟精密激光传感器研发中心项目、中科院电工所和河南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红外与热敏传感器合作项目、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与苏州拓博琳新材料有限公司氢气传感器合作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宣布正式签约落地郑州高新区。

  郑州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世界传感器大会,将聚集更多项目、资源、人才,让郑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经济日报 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李 颖)

(责任编辑:宋雅静)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