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深情嘱托:淮安人杰地灵,是周总理的家乡。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具有象征意义。
牢记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近年来,淮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一个个精彩画面镌刻时光卷轴,加速拥抱崛起江淮的梦想……
强交通
回顾淮安的历史,人们就会深刻理解交通与这座城市荣辱沉浮的紧密关联。明清之际的淮安,是“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要冲,享漕运中心等“五大中心”之荣光。这样的城市荣光,根植于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的水运繁华。但到了晚清,运河漕运被海运、铁路先后替代,淮安也逐渐从融南汇北的“运河之都”沦为无所依凭的“腹地淮安”。
正基于此,把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的突破跨越放在首位,是淮安毫无异议的发展思路。今年9月20日,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在淮安宣布宁淮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宁淮铁路的建设,意味着淮安将全面融入南京“1小时交通圈”。
今年7月9日,随着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宣布航线正式开通,一架满载电子产品和邮件的货机从淮安涟水机场起飞,2小时后降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从2010年通航到今年全货机航线开通,淮安机场经历了“N级跳”:从国内支线机场到国际空港再到精心打造航空货运枢纽;旅客吞吐量从几十万人次到150万人次;机场建设从一期二期到三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淮安交通迎来了跨越式的突破。1992年,淮安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宁连一级公路“马武段”正式开工,淮安迎来高等级公路;1998年,首列火车从新沂出发,驶达淮阴,结束了这座城市“地无寸铁”的历史;2000年,京沪高速公路“沂淮江段”通车,淮安有了史上首条高速
公路;2010年,涟水机场迎来首架客机降落;2015年12月,连淮扬镇、徐宿淮盐两条高铁全面开工,淮安高铁梦圆梦在即……
告别了没有高等级公路、没有铁路、没有航空的历史,淮安蜕变为一个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立体延伸、通达全国、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兴产业
淮安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工业主要以烟酒和一些传统工业为主,“苏北腹地”“农业大市”是淮安留给外界的标签。直到199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才首次超一产。2013年以来,淮安持续聚力发展以工业“4+2”、服务业“4+3”、农业“4+1”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电子信息、食品产业产值先后突破千亿元大关。2015年,淮安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二产,三次产业比重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8月26日,2019淮安国际半导体产业论坛正式发布了“溥元611”产品——基于相变材料的2兆位可编程只读相变存储器。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款商业化量产的相变存储产品。
这是淮安半导体产业挺进行业中高端的集中体现,更是淮安产业加速发展的成果展现。
2018年11月2日,敏安汽车工厂竣工仪式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淮安基地举行,标志着其正式具备了整车系统生产制造的能力。除敏安电动汽车,近年还有思迅新能源汽车、骏盛新能源、实联长宜、上淮动力等一批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落地,一个“无中生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淮安蓬勃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淮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三、苏北第二。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省前列。
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不断加快,以“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淮安大米”“淮安黑猪”“淮安红椒”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成为淮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代言人”。特别是“盱眙龙虾”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水产第一品牌。
在2018年产业竞争力百强城市榜单中,淮安在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城市第33名。
优环境
201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淮安首倡的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淮安告别了无国家战略直接覆盖的历史。
1986年,淮安(时为淮阴市)被国务院列入对外开放地区,开启了开放发展的新征程。近年来,从眺望外面的世界,到走出去感知外界的脉动,再到主动谋划开放发展新战略,淮安在与外界日益频密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定位,重新构建发展的新空间、新格局、新战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一批批外资项目落地到台资高地加速崛起,从外贸逆势上扬到本土企业扬帆海外,从开发园区平台创新转型到城市形象品质迅速提升,在开放发展理念指引下,淮安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台资集聚高地的异军突起,是淮安推进对外开放中最亮丽的风景。2006年,以世界500强富士康科技城落户为开端,淮安吹响了台资集聚高地建设的号角,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从体量小、层次低、产业散,向体量大、层次高、产业全的快速转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300个,总投资190多亿美元。产业分布已拓展到现代农业、科研、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目前,淮安已构建“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台资集聚新格局,获批大陆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连续7年被电电公会评为台商投资的“极力推荐城市”。
面对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航空货运枢纽“一区两带一枢纽”建设叠加交汇的重大机遇,淮安正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提出“东融西拓、南联北接”思路,新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加快建设成为江苏绿色发展的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引领区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重生态
一城运河水韵,千年诗画淮安。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在淮安举办,淮安向全球华人展示了“厚重、清新、热情、包容、开放、向上”的气质。“亲身领略运河之都的古老与繁华,感受文化名城的底蕴与内涵,体验水韵淮安的清新和秀丽,品尝淮扬美食的精妙与味道……”一时间,淮安被刷爆朋友圈。
绿色生态是千里长淮最动人的色彩,汤汤淮水是淮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血脉。近年来,淮安这座四河穿城、五湖镶嵌,被誉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的有机统一,坚持城市环境生态化和乡村生活城镇化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有机统一,坚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一条适合区域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绿色名片”。在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报告中,淮安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率排名居全省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淮安人的幸福远不止享受了“生态福利”。淮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需求作为根本导向,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以上、新增财力四分之三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滚动实施为民十件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深入开展“创富淮安”“全民创业,淮商崛起”等专项行动,促进各类人群多渠道就业创业,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创新“阳光扶贫”机制的同时,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民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学在淮安”“医在淮安”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六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阳光信访”“透明食药监”“1+3”安全生产监控模式等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社会大局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以包容天下之胸怀,逐崛起江淮之梦想。淮安,正奋勇挺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征程,阔步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日报 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姚莉莉 容 菲)
(责任编辑:宋雅静)